新一批51条“浦东经验”走向全国 涵盖高效能治理等三大方面

2021-04-19 06:15:36 来源:文汇报 选稿:吴春伟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各国家级新区下发《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通知》梳理了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3类25项51条,包括改革系统集成、制度型开放、高效能治理3个方面。

浦东开发开放31年来,这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后,浦东已有300多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或有关地区复制推广。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梳理形成了一批“浦东经验”,聚焦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改革探索、大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

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浦东新区持续优化公共服务——

15分钟服务圈“赋能”人民城市美好生活

在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南泉路409号的房屋原本租借给了餐饮企业,由于房屋贴近居民楼,油污噪声曾经让周边居民不堪其扰。房屋收回后,街道决定用于社区食堂建设,进一步优化为老助餐服务布局,缓解社区长者用餐难问题。

为了打消相邻居民的疑虑,街道反复开展意见征询和思想沟通工作,不断优化建设方案,最终获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如今,不少潍坊街道的居民欣喜地发现,过去不起眼的社区街角发生了可喜变化:小区里的闲置杂物间变身邻里会客厅,社区长者食堂替代了油烟扰民的饭店,门面出租房让位给社区卫生站,街角拆违空地打造成了都市农园……公共服务空间变多了,社区也变得更宜居。

城市服务保障要以“人”的满意度为根本标准,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潍坊街道的这番探索正是浦东新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积极打造“15分钟服务圈”,持续优化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

对标标准

推动短板“销项”

“15分钟服务圈”,改变了以往单纯以设施为中心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的方式,确立以“人”为中心,以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教育、卫生、养老、文化和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可及、可达性作为配置要求,形成标准,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浦东新区通过对标标准,建立了任务清单,形成行动方案,全力推动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的有效解决。

金桥镇聚焦“15分钟服务圈”涉及的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5大领域存在的空缺,以配置检测作为基本标准,全要素梳理问题短板,形成了《金桥镇“15分钟服务圈”设施配置清单》,对缺配的5类18个项目明确责任、挂图作战、销项管理,2020年完成了全部项目。

面对不同年龄段,金桥镇由社区联动驻区学校、医院、养护院等单位搭建起区域化党建联盟,形成项目清单,共享服务资源。针对老年人,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日均接待300人次,提供21张照护床位;提升镇域内公办养护院整体形象,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建设“老年人认知症友好社区”,构建“康养+体养+颐养”为一体的服务新模式。针对0至3岁学龄前幼儿,推进三个早教基地建设,形成托育一体化服务全覆盖。

在基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全过程引导多方参与,一份规划清晰、功能完善的产城融合新型社区建设蓝图——《金桥镇社区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明确了“宜居金桥”的愿景,“体现金桥特色、展现居民风采、社企共营共融”的三大目标。

多元化供给力助提质增能

走进潍坊六七村711号底楼,一处红砖拱门老式里弄元素的社区公益空间已经开放。这里原本长期堆放着一些备用物资等杂物,最终由街道出面协调进行腾退改造。

腾退后的底楼空间称得上是稀缺资源,如何利用好在当时确实是费了不少心思。有人建议用于社区办公用,也有人出招说改成居民活动空间。街道指导居民区多次召集居民代表开会,把“政府要做”变为“我们一起做”,通过一场场“热火朝天”的听证、征询、协调,打造“邻里会客厅”的方案成为大家的共识。

建好后,谁来运营管理?多次听取居民意见后,公益组织被引入参与运营管理,发挥其公共空间阵地服务优势,打造出了“大道潍坊·公益里弄”。如今,这处“邻里会客厅”已聚集了助老活动、读书沙龙、爱心晚托等多个项目,均由社会组织、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不仅深受社区老年人喜欢,很多年轻家长也愿意带上孩来片区参加亲子活动,在锻炼小孩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之余,进一步增进了邻里情,让更多的人群融入了社区生活。周边居民群众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家的交友、活动会客厅,体现了浓浓的“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解决公共服务“有没有”,还要考虑服务“好不好”。“好不好”不仅指质量,还指服务品种“多不多”,能不能让群众满意。

为了实现提质增能的目标,浦东新区尝试引入智能化技术,为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覆盖面提供支撑。周家渡街道针对区域老龄人口占比大的特点,运用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将养老床位需求“化整为零”,推动养老服务由“机构”向“家庭”延伸,促进形成“集中公共养老+嵌入式养老+居家养老”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制度化建设破解政策不匹配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关键还要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顺不顺”。“顺不顺”不仅指规划上“有没有空间”,也指财税政策支持“到不到位”、设施建设有没有通道路径、建设成本是不是合适等。

以适应居民公共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为导向,浦东新区将探索政策松绑路径,着力在规划上有空间,在财税政策上支持到位,在设施建设上打通路径,在建设成本上科学可控,力求提供融资、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

与此同时,资源盘活机制也非常关键。对于建成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配的问题,浦东新区将从有利于老旧小区改善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对于利用存量住宅、工业厂房改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的用地性质、房屋用途改变等方面提供政策通道和路径;健全完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市民开放共享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效能。

探索改革系统集成,擦亮浦东“金字招牌”

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深化探索“照后减证”,服务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探索建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有事必究”的政府综合监管体系,“窗口无否决权”机制,设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些在浦东新区率先探索的创新举措,高度聚焦改革系统集成领域,为整个区域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迈向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

“政务智能办”让“零材料”也能办成

罗欣健康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法务高级主管洪安祺最近来到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办理住所以及经营范围变更等事务,从来时的两手空空到回程时手中携带着章程修正案、股东会决定等三份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文件,期间花费时间不到十分钟。

“来的时候拿了一份营业执照,但是窗口办理人员也没有用到”,洪安祺表示,办理该项业务基本上可以空手过来,并且她本人没有填过任何材料,材料都是由机器自动生成的。

这就是浦东新区率先探索“政务智能办”,目前全面覆盖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商事登记领域综合窗口,高频事项实现“零材料填报”,让“一网通办”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浦东新区“政务智能办”共服务企业3762家,审批一次通过率超过98%。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方面介绍,通过数据分析和座谈调研发现,传统的审批模式下,由于审批标准化程度不高、智能化支撑不足等原因,企业在窗口办事时会反映政策看不懂、申报材料收件耗时长、窗口人员口径有差异等问题。为此,浦东新区力求在企业办事“最后一米”上发力,从根源上解决“审批难、审批烦”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政务智能办”,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已经在商事登记领域综合窗口率先实现了“三免”——“信息免提交”“材料免填报”“办事免跑动”。

通过扫描企业电子票号、后台调用数据库或证照库以及企业电子亮证等方式,窗口工作人员可以获取所有待办事项的信息,企业办事人员不再需要费力准备申请材料,“两手空空”也能来此办成事。

到了现场,原先企业必须自行填写材料,现在也完全不用担心“不清楚政策”,人工智能会在后台抓取数据、审批逻辑规则等方式自动生成所有的申请表格,办事人员只要和窗口工作人员“一问一答”,确认具体的变更事项就行。

以内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事项为例,原来企业需填报3份材料51个要素,现在借助“政务智能办”,企业唯一要确认的就是 “经营范围”1个要素。

与此同时,所有材料在生成过程中还会启动智能预审,企业当场确认后即可提交,也可同步上传移动端企业专属网页,随时查看、下载、修改、提交,后续办理同类业务可以“一次都不跑”。

设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

落户在浦东张江的智己汽车在这个月的上海车展上推出一款全新智能车型,由于车身上嵌入了高清摄像头,车主可以在网络上即时分享自己的旅程视频。

汽车能有如此新潮的社交功能,离不开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的高效护航。“通过浦东新区推出的快速审查通道功能,我们其中的两项专利在一周内就拿到了授权,”智己汽车法务总监郝燕说。

开展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这是浦东在全国率先打出的一张“金字招牌”。自从2015年,一个集成了商标、专利、版权集中管理和综合执法的独立知识产权局落地,浦东已经创造出十个“全国第一”。

作为全国首家揭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实现发明专利的平均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至3个月;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版权服务中心,全国第一家自贸试验区版权服务平台,探索版权快速登记、快速监测、快速维权创新机制,实现了作品登记周期由30天缩短到10天。

浦东还建设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自2019年运行以来,累计交易额达14亿元;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全国首家国际组织仲裁机构在我国设立的业务机构,可以在中国境内开展涉外知识产权争议案件的仲裁与调解业务;建设上海国际知识产权枢纽港,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交易等核心服务。

浦东知识产权局透露,今年将深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向长三角延伸,加大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服务培育,持续推进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浦东分中心建设,建立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继续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业务试点率先开展,构建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为浦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