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种药屡遭缺货断供,药企基本不赚钱,保供稳价路在何方?

2021-04-19 00:26:51 作者:薛宁薇 来源:东方网 选稿:曾炟

东方网记者薛宁薇、卫宜斐报道:吞咽困难、肢体舞蹈样……这些都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症状,该病的发病率仅为0.2/10万人口。青霉胺片作为这种罕见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用药,也是患者赖以维生的“救命药”。

青霉胺片网上报价部分截图

不过,这款药物却因种种原因,在2017年前后屡屡断供,患者陷入“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恐慌。而现如今,该药不仅能在医院药房买到,还可通过网上渠道购买,每瓶70-90多元的价格相对于同类进口药也很是亲民。

一款“小众”药品,何以在短短几年间突破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壁垒,实现保供稳价?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探索提供了一则企业、市场、社会多赢的实践样本。

【世界性难题:保供小品种药】

“2017年青霉胺片在全国范围出现大面积缺货、断货的情况,就是因为原料的匮乏。”上海医药副总裁、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直指关键原因。

当年的这场断药荒中,上海医药的全资子公司上药信谊承担了“江湖救急”的重要角色。通过与江西东风制药有限公司签订10年协议,上药信谊获得1000万投资款用于新建原料药独立车间,同时又引进国际原料药,并联合制剂研发单位改进生产工艺。

图片来自网络

青霉胺片断货的问题终得解决。然而,青霉胺片并不是唯一一款陷入过短缺断货的“救命药”。

据公开报道,诸如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白舒非,用于心脏手术的鱼精蛋白等几类药品都曾出现过断货。虽说病患对这类药物的需求强烈,但由于群体总量小,若换以市场的眼光看,它们只能归属于受众少、用量小、利润低的小品种药。

显而易见的是,当医药企业存在其他选择余地时,很难有动力推进相关的研发和生产,而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市场上药品的短缺现象。

顾浩亮表示,小品种药的成因十分复杂,除了原料短缺的核心问题外,还涉及工艺因素、环保因素、市场因素、成本因素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小品种药的保供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

 【探索小品种药保供的“上药模式”】

小品种药关乎民生,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这类药品供应、监测和预警的顶层设计。相关表述在《“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均有涉及。

在上海,与小品种药(短缺药)相关的常态化、规模化、系统化保供方案也随之开启探索,至今已积累不少经验。建设药品集中生产基地即是一例。

2019年1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上海医药名列其中。记者从上海医药获悉,公司投资2亿对短缺药保障生产基地进行建设,承诺保供品种32个。

固体制剂生产线 图片由上海医药提供

我们已将小品种药(短缺药)保障工作提升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顾浩亮告诉记者,集中生产基地建设是实现短缺药供应“未雨绸缪”最直接、准确、有效的方式,公司在上海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产业投资扩大产能,目前已形成了小品种药规模化,这将为全国短缺药及国家基本药物的供应提供基础保障。

稳定价格方面,上海医药则是从患者用药需求出发,提升生产供应量,保障患者用药,与国家卫健委商议撮合药品价格,减轻患者治疗负担,确保短缺药不再短缺。

此外,考虑到有相当比例的小品种药会被用于罕见病的治疗,上药医药还于2019年起搭建罕见病业务平台,为因缺乏原料停产的罕见病药物和原料供应商协商保供。平台运行至今,已恢复了维A酸片、ACTH、青霉胺片、尿崩停等4个产品的生产。

【合力做好基本不赚钱的事】

事实上,药品保供的可持续性不单靠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医药行业充分依托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在市场的向导下企业间群策群力、协同资源是发展的大势之趋。

药联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018年7月,国家首个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简称“药联体”)成立。该组织由上药信谊牵头,联动浙江海正、常州亚邦等20多家企业单位共同发起,旨在致力于建厂、国际引进和研发,以及促成小品种药的市场撮合。

目前,药联体已有26个成员单位,囊括了制剂、原料、研发、贸易、包装等各个方面,为长期、稳定地供应小品种药提供保障。

我们想通过社会不同资源的结合,所有成员单位达成共识,构建长期、稳定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原料制剂产业链一体化。”顾浩亮介绍,药联体本着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的宗旨,与国家卫健委商议药品价格。

此外,药联体还与国家工信部有着互通机制,地区政府向国家工信部汇报短缺药的种类与数量,则药联体也能同时检测到;而如果药联体预计在产业链上可能会发生问题时,也同时会给相关部门反馈。

“小品种药的利润确实很少,基本不赚钱,但好在相对于我们公司体量来说不算影响很大。因此,如果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做这件事情,就不会有问题。”顾浩亮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