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一大”代表之外,还有这批未参会者也为建党立下功勋

2021-04-16 14:51:30 作者:熊芳雨 来源:东方网 选稿:朱燕亮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4月16日报道:“何建明系列党史课”近日举行第三讲《13个“一大”代表之外的“一大”人》。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说,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预示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伟大时代。参加“一大”的中国人为13人,加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尼克尔斯基共15人,还有一批未参会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人物。

比如因故未能出席一大的陈独秀、李大钊,北京的邓中夏、张申府、高君宇,上海的李启汉、陈望道、俞秀松,湖南的蔡和森、向警予,湖北的恽代英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中,一群当时走在革命浪潮最前列的精英以各自的方式为建党立下功勋,历史不能忘记他们。”何建明说。

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是中共建党早期的中坚人物。不少人疑惑,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

在何建明的讲述中,一大召开前,孙中山已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邀请陈独秀前往就任教育部长,于是那时候陈独秀正在为解决政府开销和筹备学校经费而四处奔波,顾不过来,便派了陈公博和包惠僧参加。

“陈独秀虽然没有参与一大,但会议上根据共产国际建议,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临时领导机构。在陈独秀缺席的情况下,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何建明分析,一个是当时陈独秀德高望重,其次是13人中有6位是陈独秀的学生,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人际关系上,陈独秀都是适合的人选。

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积极投身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除了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外,还兼北京国立大专院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时值学年终结期间,公务繁忙,李大钊无法亲自前往上海出席会议。北京早期党组织就开会推举了张国焘和刘仁静去出席一大会议。

邓中夏与李大钊关系匪浅,他们一起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小组”,积极地开展工人运动。一大召开之际,北京早期党组织首先推举的是张国焘和邓中夏去参会,但邓中夏社会职务很多,十分忙碌,只好以“不克分身”为由辞谢。名额这才到了年仅十九岁的刘仁静手中。

何建明说,虽然不去参会,但邓中夏没有推辞身上的责任。他和刘仁静在北京租了一间安静的厢房,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递交中共一大的报告和其他相关文件,这也是对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大半年来工作的一次梳理总结。他们重点叙述了当时北京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党组织在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开展的宣传工作。 

“6月底,邓中夏南下,来到上海的博文女校,也就是中共一大代表的住地,他亲自向大会递交了北京党组织的报告文件。紧接着邓中夏又赶往南京,出席7月2日的少年中国学会年会”,何建明表示,对于中共一大的召开,邓中夏虽未参与,却是高度关注。

何建明还讲道,大家都熟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知道共产党最初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商量建立的。但其实他们只说要成立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这5个字最早则是出现在毛泽东与蔡和森通信中。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湖南人,和毛泽东关系非常好。他去法国留学后在与毛泽东通信中阐述了成立共产党之必要,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因此蔡和森也是代表之外的“一大”人了。

这几天,“当代中国歌者——何建明文学作品展”也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展出,呈现了何建明40余年来创作出版的60部文学作品,涵盖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影视剧等多种体裁。

展出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位和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对于上海,从不吝笔墨,为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年而作的《浦东史诗》,到礼赞上海革命历史、反映中共地下党革命英烈故事的《革命者》,还有与上海人民共同战“疫”、在前线记录上海抗疫全过程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这些作品都深受上海市民喜爱。展出至4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