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院士说|王建宇:静下心来,中国科技才能“领跑”

2021-03-05 17:18:56 作者:项颖知、刘昊、柏可林 来源:东方网 选稿:沈昊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将提交大会审查,草案明确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今后五年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如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东方网采访了上海团全国人大代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中的两院院士,聊聊他们对于“十四五”期间走好科技创新之路的思考。

东方网记者项颖知、刘昊、柏可林3月5日报道: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完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建宇代表非常高兴,“组建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报告中提到的科技标志性事件,大多数我都亲自参与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建宇(柏可林摄)

今年年初,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牵手“京沪干线”,我国成功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这为我国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打下基础,同时也标志着,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亲历这一切的著名量子科学专家王建宇代表,既深感自豪又格外冷静。

近十年中国科技的发展非常快,确实在很多地方都从‘跟跑’变成‘并跑’,走到了国际前列,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谈及“十四五”期间如何更好地科技创新,王建宇代表认为,心态上首先要调整好,“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的科技综合实力和西方国家尚有差距,能‘领跑’的方面屈指可数。”

王建宇代表认为,无论对政府还是科研人员来说,只有静下心来、稳扎稳打,通过下一个10年甚至20年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使整体科技水平真正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静下心来不仅意味着要去掉浮躁、正视差距,也意味着方方面面都要心无旁骛、更为踏实地将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落细落实,使科研人员真正将精力放到科学研究上。

在王建宇代表看来,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层面方方面面的政策也充分体现了“开放度”。然而,在执行层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够“解放思想”,他希望“十四五”期间希望这一方面能够重点突破,“好的政策要有明确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王建宇代表一直关注着“包干制”的试点情况。

以其了解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例,王建宇代表在肯定了试行“包干制”后对科研课题研究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指出,由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实在太少,政策缺乏普遍价值,“绝大多数的科研项目还在执行传统管理办法”。为此,今年两会,他专门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的建议》。

“为了预算申请和经费报销,科研人员要花很多力气,这些对科学研究来说没有帮助。”王建宇代表呼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能尽快推动包干制在大部分科研项目中的实施,“这将对解放科学家的生产力非常有效。”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王建宇代表说,从现有的规定条例来看,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从国际上来说都是领先的,但很多地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过分谨慎”。“怎样把国家这些好的政策真正落实到科研人员身上,化为生产力,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2035年,上海将全面升级科创中心功能,目标是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对此,王建宇表示,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是广受瞩目的核心之地,也历来不缺乏好的思路和政策,他期待“十四五”期间,上海能率先带头,继续“解放思想,大胆闯、大胆探索,实现创新策源领域0到1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