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奋斗者丨张心亚:为“特殊”孩子发掘潜能

2021-03-01 09:02:07 作者:朱贝尔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冰倩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3月1日报道:张心亚还记得2005年第一次推开“阳光之家”大门时的场景,“里面的孩子表情木讷,眼神不能与你交流,有些孩子还飙脏话”。至今为止,张心亚和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在一起已经有16个年头,她带来了欢乐和希望,这位阳光之家的志愿者,也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张妈妈”。

“同病相怜”令人眼眶一红

事情的源头得从张心亚的女儿说起。在女儿三个月大的时候,由于油漆中毒,经过抢救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与正常孩子有所不同,为此,张心亚带着女儿走遍上海大大小小的医院。“其实那个时候我心里有点接受不了,”张心亚说,“孩子当时被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迟缓就慢一点嘛,总归会好起来的。我对她还抱有很大的希望。”

很快,女儿到了读书年龄,虽然张心亚想了很多办法让女儿进学校读书,但不管到哪个学校,不到一周就会被劝退,再后来没有学校愿意收她。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张心亚只能把孩子送到虹口区特殊学校就读。“一走到学校里面,那些孩子都傻傻流着口水,”张心亚说,“我站在学校的长廊,眼泪不停往下掉,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我心里不承认也得承认,孩子就是智障。”

2005年,已经退休多年的张心亚,看到虹口区曲阳街道有个阳光之家,便带着女儿过来,想让孩子到外面来见见世面。当她走进阳光之家时,发现里面的孩子眼神都呆呆地看着她。起初还有点害怕,后来发现这些孩子都是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同病相怜”,患有智障,唤起了她的怜爱之情,决定把自己对女儿的爱从家中小屋里“移”出来,融入到社会中,献给更多的孩子。

“铁树能开花”的心愿成了

张心亚报名加入“阳光之家”志愿者队伍,从此与这些智障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智障孩子打交道,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爱心,其次是要有耐心”,张亚心说,“孩子们刚来到阳光之家时,四肢不协调,口齿不清,教他们画画,得手把手地一千遍、一万遍的教,没有爱心和耐心,你很难坚持下来。”

何丽萍是位重度智障人士。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就离家出走,父亲又是位盲人。张心亚至今记得,当10余年前,自己上门去请她到阳光之家参加活动时的情景:刚敲开何丽萍家门时,迎接她的却是一口口水和一顿谩骂。遭到如此羞辱,一般人肯定退缩了。然张心亚却掏出纸巾,上前帮何丽萍擦拭留在嘴边的口水,再将自己的脸擦干净,领着她走进了阳光之家,开启了何丽萍新的人生。

“我们不能改变这些孩子的智商,但是能挖掘他们的潜能。”抖空竹达人陆元祥也是名智障人士,他说:“我能玩抖空竹,还是‘张妈妈’教的,你们不知道吧,我还到上海大世界去表演过呢。”

“老师都希望能够桃李满天下,而我们是希望铁树能开花。”张心亚的心愿正在慢慢实现。16年来,曲阳街道阳光之家的学员们,在张心亚和她的团队老师带教下,学会了唱歌、跳舞、念古诗,并且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其中有21位智障人士还走上了工作岗位。

“阳光之家”充满阳光和笑声

16年里,张心亚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社区助残事业。她带领志愿者们以残障人士的需求为导向,设定了教育、康复、文艺、特奥、法律、技能、社会共建与社区融合等七大类教学项目,先后服务了41万人次,48万小时,专职志愿者从零发展到了现在的46名,社会爱心志愿者则达到了400余名。许多智障人士家庭也因此摆脱了整天愁眉苦脸的阴影,家里多了阳光和笑声。正如智障人士徐浩芳母亲晏萍对记者说的:“张心亚老师的带教,让我们这些智障家庭看到了希望,笑声不再是‘奢侈品’”。张心亚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2年,在曲阳路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张心亚助残工作室”正式成立。2015年,“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被虹口区民政局批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命名为“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2016年张心亚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而张心亚的助残服务半径,从最初只针对青年残障群体,延展到社区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残障人士。如今,除了“阳光之家”,还有帮助轻度智障人士开展就业培训的“阳光基地”、针对精神障碍康复病人恢复治疗的“阳光心园”等一系列品牌项目。记者问她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坚持了这么多助残事业,她脱口而出道:“这十几年做的事情,都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只不过是我坚持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