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家门被强制人脸识别?“居民自愿选择是第一”

2021-02-27 15:42:53 来源:上海松江 选稿:潘子慧

科技的进步令“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如今,这项被广泛应用的科技手段让市民的生活变得越发便捷,但关于侵犯个人隐私的社会焦虑也在形成。

近日,家住松江区九亭镇象屿都城的居民李先生就因为小区的人脸识别系统颇受困扰,进小区要刷脸,进单元楼还要再刷脸,如果拒绝刷脸,自己甚至可能回不了家。而人脸识别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又令李先生深感不安。当社区治理需要运用更智慧的手段管理,居民是否可以对人脸识别说“不”?管理方又该如何善用科技,令科技向善?

进家门,还要强制人脸识别?

李先生因为小区人脸识别产生的困扰持续已久,用他的话说,进小区大门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到了自己楼下还要再刷一次脸,否则无法进家门,李先生表示,像小区这样强制、多次人脸识别,实在没有必要。

根据李先生的叙述,2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九亭镇的象屿都城小区,只见两台人脸识别的门禁机醒目地安装在大门口,只需低头扫一扫,几秒的时间便能进入小区。但这只是进小区的第一步,在每一栋居民楼下,还有另一道人脸识别的关卡,居民需要再通过单元楼下的人脸识别系统,才算是彻底过了小区的门禁系统,真正到家。

如果不刷脸,是不是就不能回家?更令李先生费解的是,如果说大门的人脸识别是为了做好整个小区的安全管理,为何单元楼还要再进行人脸识别?

不存在强制,刷脸也能刷卡

对于李先生的说法,居民顾雪珍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她告诉记者,小区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后,可以刷脸也能刷卡,居委会事先也征询过居民意见,并非李先生口中的“强制刷脸”。

顾雪珍透露:“以前我们这栋楼,小广告、偷车、乱敲门,什么情况都有,因为单元楼的这道门一直关不上。”她今年72岁,平时子女不在身边,“之前有人乱敲门的时候,我和老伴害怕,也不敢开门。”而这一切,伴随着人脸识别机器的安装有了彻底的改变。

她向记者举了举手中的蓝色门卡,只需对着机器稍稍一抬头,或将蓝色的门卡轻轻一刷,紧闭的大门便自动开启,待人走进后,大门随之关闭,“现在根本没有其他人可以进来,贴小广告、偷电瓶车的情况都已经没有了,多安全。”顾雪珍熟练地操作着,连连感叹着刷脸、刷卡的方便。

无独有偶,同住在该小区的王女士也深觉小区人脸识别带来的是更多的便捷与安心。王女士透露,不同于小区门口,单元楼下的刷脸机器,是小区业主通过业主大会投票,自发安装的机器,“对我们居民来说,是双重保障,大门先排除一批,单元楼再排除,安全性更高。”

对于小区是否强制居民刷脸一事,记者从象屿都城党总支书记周英口中了解到,小区许多单元楼的大门年久失修,想要再修理不仅需要大笔费用,大多数零部件也很难配到。因此,经业主大会投票,小区选择安装了智能的人脸识别系统,“居民自愿选择是第一,问清楚了是否要采集人脸信息,居民如果担心,也可以通过刷门禁卡的形式出入,不存在强制识别的情况。”

隐私泄露风险令居民担心

虽然不存在强制人脸识别,但部分居民还是担心,重复人脸识别是否会加大隐私泄露的风险?

居民顾先生告诉记者,小区自从启用人脸识别后,虽然方便了,但是对于个人隐私的担忧也变得越来越强,“我这段时间会频繁收到一些骚扰电话,不知道是不是个人信息泄露了,心里很不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使用人脸识别功能之前,仅有少部分居民会考虑到人脸识别存在的风险性,大部分老年居民甚至不明白何为“个人信息泄露”,还有部分居民则是以“物业在负责管理”“只采集了脸部信息”的理由放下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顾虑。王女士就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愿意进行人脸识别的主要原因还是,“大家都说扫脸方便,我就也去扫了。”

四重安全保障个人信息

对此,象屿都城物业经理于敏告诉记者,在安装人脸识别前,物业便考虑到了居民隐私的问题,“我们所有的门禁,还有包括监控、电脑信息录入使用的都是局域网,不接外网,所有的电脑的USB接口有封条,不允许私自拷贝。”

此外,于敏表示,物业的每一台电脑都有专人专用,并且设置专门管理员,“我们的电脑密码、软件密码,都是只有专属管理人才能知晓的。”同时,为保证信息不被泄露,每一台电脑房都装上了摄像头,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至于居民说的信息泄露,有骚扰电话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即便如此,居民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隐忧依然无法彻底消除,一旦信息泄露,谁来保障居民的个人权益?

据悉,在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有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也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虽然,尚未出台关于人脸识别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规定,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上海相关部门已协同立法机构,就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等问题,作出相关规范与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