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不提人”,为啥被点赞?

2021-01-25 20:42:00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近日,流调报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继上海在通报中只列举病例所涉公共场所之后,北京也在新增病例通报中隐去患者年龄和性别,代之以“病例1”“病例2”的指代称谓。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变化,流调“不提人”又处处体现着对“人”更大的尊重,对确诊患者更细致的关怀。

流调.jpg?x-oss-process=style/w10

流调,即流行病学调查,是指对病例接触情况、活动轨迹、就医情况等展开的调查,用得好,是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划定消毒范围等的科学依据;用不好,或发生泄露,则可能成为导致二次伤害的“元凶”。有媒体梳理发现,自去年11月以来,石家庄、成都、杭州等地至少出现10起流调泄露事件,2021年以来就已发生至少3起。流调信息泄露后,往往伴随更严重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有病例的家庭信息被人挂到网上,有的饱受谣言困扰,有的甚至不断接到骚扰电话和侮辱短信。病毒本已带来病痛,不应再让网络暴力带来精神创伤。避免信息泄露,保护患者隐私,必要而迫切。

加大惩戒力度,或是一种手段。故意泄露他人隐私、捏造谣言甚至诽谤中伤他人,本就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但现实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人泄露流调信息,或是为了提醒周围人注意防护,或是因为纯粹的工作疏忽,这些人的主观恶意不大,惩戒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信息泄露过程来看,一方面,是由于流调涉及个人基础信息、病情健康信息、社会关系信息、行为轨迹信息等多方面内容,涵盖范围广、参与人员多,难免增加信息泄露风险;另一方面,流调从现场调查、信息收集,到信息传递、分析,再到信息发布,流程多、环节复杂,容易出现信息泄露的“缺口”。在这个意义上,堵住人员管理和流调程序上的漏洞,完善细化规则,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流调工作专业性强,对精细化程度要求也很高。这里的“精细化”,不仅包括更细致的现场调查、更精准的信息追踪、更科学的信息分析,也包括在收集、传递、处理、发布流调信息时,兼顾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降低信息“暴露”风险。同时,还要对参与流调的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社会中,既要最大限度掌握确诊患者的暴露史和行动轨迹,又要保证相关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使用,是很大的考验。上海和北京的流调改进之所以广受好评,就在于展现了治理的“绣花功夫”。只有把流调每个程序、环节设计好、制度化,把可能存在的风险想清楚、规避掉,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流调工作的效用。

从更大视野看,流调工作遇到的问题给了我们更大启示。近年来,从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过度收集引发的讨论,到手机应用窃取用户个人数据带来的风险,再到信息泄露引发的侵权、欺诈案件,一系列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不断警示我们,在充分挖掘数据“红利”,享受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把用户的信息和隐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哪个行业和领域,无论将数据和信息运用在什么地方,都必须明确相应的规则和限度,既不能过度收集信息,也不能随意滥用数据,而要在利用和保护之间达致平衡。

当前,我国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还很大,继续扎实做好流调工作,是应对疫情的当然之举。而这也恰恰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细化流调的程序与规则,在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同时,也要及时阻断信息泄露的传播链条,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