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翻倍

2021-01-24 07:19:51 作者:徐晶卉 占悦 来源:文汇 选稿:吴春伟

张江·兆芯项目效果图。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效果图。 制图:冯晓瑜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张江科学城正在为更好发挥创新策源力提前布局: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开工,未来将贯穿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新药全产业链;1月中旬,张江·兆芯项目开工,为这里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再落一子。

今年1月,恰好是国务院批复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周年。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张江科学城正在为更好发挥创新策源力提前布局: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开工,未来将贯穿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新药全产业链;1月中旬,张江·兆芯项目开工,为这里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再落一子……

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展望“十四五”,上海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此次上海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上海应瞄准三大先导产业,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造创新策源的“上海高地”。

发力先导产业,抓住产业变革历史机遇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翻倍。这三大先导产业,不仅是近年来科技创新浪潮的奔涌之地,更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创新策源,创新是底色。谁能在创新中获得“原动力”,谁就能占领制高点。

新年首个工作日,投资额近80亿元的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开工,将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创新,是这个基地的强属性。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左敏告诉记者,这里将建成15万平方米的新药研发中心,其中包括5万平方米的创新项目孵化服务平台,链接源头创新,“未来,这里既可为上海医药的生物医药创新服务,也能为全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提供研发服务”。

根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多数受访的科学家认为,未来五年内,生物医药领域会在基因、疫苗、细胞、病毒等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报告》显示,上海在化学、医学领域的创新前景受到最多全球科学家看好,已形成创新竞争力长板优势。

创新策源,策源即指源头、起点,谁能成为新兴产业的拓荒者和破局者,谁就能成为产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引导者。

张江人工智能岛的16号楼和17号楼,坐落着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去年以来,中心发力人工智能中的“协同与群智”,在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群智融合上取得突破。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一直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张江、徐汇滨江等地正形成若干个人工智能高地。截至目前,上海已聚集超过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医疗、教育、工业、金融等场景中形成一批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应用案例,通过不断创新来捕捉未来发展机遇。

市科委主任张全认为,加快打造三大先导产业的“上海高地”,应重点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投融资体系、创新人才集聚培养等方面,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统筹部署,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来自百度的阿波罗汽车最近驶入临港“未来空间”,寻求商业化落地的测试场。这个“未来空间”位于临港南桥科技城,1月9日,“未来空间·智行生态”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区开园,成为目前上海乃至国内唯一拥有全出行链、全风险类别、全测试链条,并向全车种开放的多场景测试区。

“与测试区展开合作,一方面是看中这里良好的产学研基础,另一方面,这里可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与上下游产业链联合推动智能网联产业在车、路、网、云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在百度阿波罗项目负责人看来,上海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站位很高、步伐很快、脚步清晰。

全球各大顶尖城市都在发力自动驾驶,它是前沿风口,但不好做——既与汽车行业相关,也涉及人工智能与芯片两大“硬科技”,更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这恰恰是临港新片区的优势所在。最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牵头编制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项规划(2020-2025)》提出,推动高度自动驾驶(L3级别以上)先行示范,有条件开放高度自动驾驶车辆上高速、高架道路进行测试及示范应用,这将有助于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融合发展。

前沿技术发展至今,留给单一行业、单点突破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是需要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多方共同推进发展。前不久开工的张江·兆芯项目,就是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一环,它将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张江副中心形成协同效应,加快张江科学城助力浦东新区“五大倍增”的发展步伐。

市工商联在今年上海两会上递交的《关于以强化四大功能为抓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认为,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应该强化产业创新联盟建设,鼓励大企业“牵手”小企业,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重点领域,可以通过依托行业领军企业,聚集各方资源、加强协同创新。

“更多民营企业也应该参与投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市工商联建议,遴选类脑芯片、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代表性民营工业技术研究平台,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重视基础研究,制度创新解除后顾之忧

更好发挥科创中心的创新策源功能,除了要有“往前冲”的速度外,更要有“往下钻”的精神,特别是在中国较为薄弱的基础研究领域,亟需补齐短板弱项。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界别召集人黄勇平关注基础研究领域多年,他认为,基础研究就像“百年老店”,一直需要增加新内容,直到出现“质的飞跃”。为了解决“卡脖子”难题,科研工作者要敢于“坐冷板凳”,在坚持中完成科技创新,但后续的支持也必须跟上,“现在很多科研任务都是项目制,有时间节点,并不利于基础研究”。

今年上海两会上,黄勇平会递交一份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提案,建议建立“上海实验室”,为一批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协同交流的平台,保障基础研究发展。“解决基础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持续输出创造力。”黄勇平建议,一方面需要科研院所、相关部门为基础研究提供稳定的支持,以解决科研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申请资金”的难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考核评估标准,让基础研究人员不再为“头衔”“名称”所困,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上海拥有丰富的院所资源,居于国内前列,为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张全认为,应进一步激发主体活力,针对科学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围绕稳定资助、自由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等方面,尽最大可能破除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