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除了看孙子还能干啥?上海政协委员:鼓励“老法师”继续就业

2021-01-23 10:40:03 作者:李欢 刘晓晶 来源:东方网 选稿:孙衍康

东方网记者李欢、刘晓晶1月22日报道:60岁退休后,是含饴弄孙,还是找点事儿干?在市政协委员刘建民看来,生命周期的后几十年,老年人也想找到人生目标和情感依靠。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刘建民带来一个提案,他建议正确认识老龄人的社会价值,适时适宜地开发适于老龄人口的就业岗位,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老龄人才继续发挥作用,形成“银发浪潮”。

刘建民说,上海老龄化比例已达 35.2%,个别区甚至超过 40%。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孩子组建家庭后,需要同时赡养和照顾 4 个老人,既会增加年轻人的经济和生活负担,同时也会带来因工作忙而疏于照顾造成的家庭矛盾。 

“老年人也不想整天围着孩子们转,好像人生的自我价值体现随着退休戛然而止了。”刘建民说,老年人年轻时曾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不免会产生心理落差,更多人承担起照顾第三代的责任,精神生活几乎处于单一乏味的状态,“上海的医疗水平、社会福利、生活环境都是全国一流的,退休只不过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在生命周期的后几十年,老年人也想找到新阶段的人生目标和情感依靠,在未来实现他们的人生自我价值。”

市政协委员刘建民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

刘建民在提案中提到,一些发达国家重视发掘老龄人力资源,并称之为第二次资源开发。政府和企业出台多种策略维持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次返聘老员工形成一种趋势。

上海具备实现老龄人力资源二次开发的现实条件。一方面不少上海退休人员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优秀的专业技能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为年轻人才起到一个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市场渴求经验丰富的“老法师”。因此,在合理使用这些老龄人才的同时,带出一批未来的接班人,是双赢的好事情。

“上海有一大批年龄在 65 岁左右身体健康的退休学者、 教授、高级工程师等知识型专业人才,无论是从特长、职业、 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都优于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再次开发。 ”刘建民直言,政府可以提供有效的法律、政策保障,通过建立“银色人才中心”、“退休专家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机构,再次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政府养老服务工作的延伸。

对此,他在提案中建议适时适宜地开发就业岗位,发挥有一技之长的老龄人才的作用,形成“银发浪潮(经济)”。具体而言,可以在咨询顾问型、低风险投资创业型等方面加以助推,利用专属的人力资源网络平台建立“银发智库”。

“ 我们不仅要改变退休老人消极的养老观,同时也要向社会传播这种理念,充分认知老龄人力资源的优势所在,让这些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刘建民说。

>>>点击进入上海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