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上海今年公共文化建设关键词

2021-01-21 06:25:24 作者:李婷 来源:文汇 选稿:李宗焕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所需。“才貌双全”是公共文化空间发展趋势,图为嘉定区图书馆。 (均上海市文旅局供图)

基本建成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可达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团队茁壮成长,文化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各项指征表明,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未来,沪上公共文化服务将往何处去?“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要点是什么?昨天召开的2021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为今年和未来的工作“划重点”,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今年,上海将大力实施公共文化领域民心工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积极营造庆祝建党百年浓厚氛围,为构建“五个人人”生动图景、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奋力开启新征程、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

硬件设施:优化布局,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

何为高质量发展?有关专家给出精准诠释:如果说,以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解决“有没有”,接下来则将向“好不好”转变,并在“好不好”的基础上解决“特不特”的问题。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例,有一段时间,上海是依靠填补空白、拾遗补缺来满足市民迫切的、最基础的文化需求,而如今,则在优化布局上做文章,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今年,上海将扎实推动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开放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有序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等一批在建项目。

与此同时,“小而美”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也在全市呈现网格化覆盖。比如,在“生活秀带”“人文水岸”“艺术商圈”“阅读空间”“交通枢纽”“街角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植入文化内涵,实施“艺术社区计划”“绿地艺术计划”等,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内容供给:聚焦建党百年,绘制公共文化“需求地图”

除了硬件设施,今年,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在内容供给上将同步着力。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聚焦建党百年,营造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记者了解到,今天,市区联动、区域协同,将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阵地作用,开展各类群众文化主题宣传活动。这其中,包括推动创作一批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的群文优秀作品,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播推广的群文优秀节目,办好一批群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文化活动。仅以上海市民文化节为例,将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市民合唱大赛、市民红色故事大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群众歌曲创作征集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上海群文美术大展等十余项重点活动。

在提升供给产品服务质量方面,上海将畅通人民意见征询渠道,以大数据为基础绘制公共文化“需求地图”,动态调整优化配送清单,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满意度。聚焦市民新需求,申城还将加大线上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研发、生产力度,探索线上配送新路径。

创新方式: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精准服务能力

事实上,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也是今年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所需,亦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必然之选,上海已在积极探索实践中。以闵行区为例,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该区通过策划云互动、云直播、云海选、云配送等活动,不仅弥补线下场地规模的局限,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更扩大了文化惠民的覆盖面。据统计,仅“云上舞集”一项活动,参与量就达131万人次。

今年,上海将加快数字化步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对接“一网通办”平台和上海文化大数据体系,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建设,推出文化上海云5.0版,打造“文化云5G直播间”,开展智慧场馆建设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转型融合中,申城将照顾到不同群体需求,开发适老数字资源和智能应用,提供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