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建立探索公共文化场馆提供公益性低收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机制

2021-01-21 06:06:29 作者:钟菡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李宗焕

去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夜校”登上热搜,群艺馆公众号一夜之间涌入300多条报名询问留言。夜校火爆的背后,体现了上海公共文化供给优化提升的成效;中青年群体对城市夜间公共文化服务的高需求,也引发进一步思考。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获悉,2021年上海将试点推动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场馆提供公益性低收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机制。这些回应市民关切的工作举措,也体现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正进一步聚焦于“人”。

日前,2020“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落幕,金桥碧云美术馆、黑石M+音乐街区等获得最美公共空间。承办方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好看的空间,人们才愿意走进它。”

2021年,上海将着力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扎实推动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将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等一批在建项目也将有序推进。这些重大文化设施将成为新的城市地标,为市民阅读、休闲、娱乐提供对标国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也将进一步更新与提升。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将越来越多。无论是街角的篮球架,还是商圈里的阅读空间,一批有温度、有人气,既好看、又实用的“文化客厅”“健康驿站”将逐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蒯大申认为,社区营造和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主体是广大市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广大市民。“我们希望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动员的过程,是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

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但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鸿沟”窘境同样值得重视。未来,上海将开发适老数字资源和智能应用,同时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促进文化资源和服务向远郊地区和务工人员、老年人群倾斜。上海还将持续优化特殊群体惠民服务,加强无障碍阅读服务、无障碍电影服务,保障残疾人享受更多公共文化服务。

让更多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放松。2021年,上海将继续落实公共文化各类设施、场所、活动等防控要求,避免疫情通过公共文化场所和活动传播扩散,教育引导市民群众提高公共卫生素养和文明素质,为市民群众体验公共文化、感受美好生活,创造安心、放心、开心、暖心、舒心的环境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