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商业世界:书籍书画成新宠,文化产业兴起
东方网2020-12-28 12:00:36

回味过悠远的茶香,欣赏过魅力无尽的书画,行知读书会“宋人生活季”第三期,上海商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李强引领大家走入《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忙街市,揭密宋代文化发达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繁荣。

“《清明上河图》是反映宋代商业全景的一幅图。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商业史,要找到资料其实非常难。但就是这样一幅图,120多间房屋,800多个人物形象,给我们全景地展示了宋代商业发展实景。”李强表示,一千年前,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的疑问或许可以成为解密的钥匙。

据宋人施德操在《北窗炙輠录》中记载,一日,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回答:“此民间酒楼作乐处。”这条材料在宋人笔记中一晃而过,但它反映了公元11世纪的现实:大都市已不再是纯粹的政治或是文化属性,它还极具消费属性;与唐朝商业区、生活区“市坊分开”、实行宵禁不同,宋朝居民区的封闭性已然不再存在,临街的房子打开窗成了门面、经营空间与时间都有了很大的宽松,夜市繁荣。到了仁宗朝,商税成为宋朝重要的税收来源,商业发展势不可挡。

尽管“重农抑商”的传统仍在,有宋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地位都有了相应的提高。《清明上河图》全景式的展现了宋代城市的商业面貌,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李强说:“它的出现,也反映出士、商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逐渐不被世人所轻视。”

唐朝商人不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商人参加科举在宋代已不是什么新奇之事,不仅商人中有“奇材异行”者可以参加,商人子孙也可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身份。而在赴京赶考的路上,常有考生带上家乡特产变卖以充路费。文人、商人之间界限模糊,时有角色转换的情况发生,弃儒从商、弃商从儒大有人在,地位差别不再明显。

放榜之时,便有“榜下捉婿”一俗。从商人家在婚恋市场里不再处于弱势,更有甚者,富商之家或可与皇室联姻。虽仍有传统文人反感当时浓重的商业氛围,但“贱商”、“抑商”思想也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经商不受歧视,更多与商人有关的文学、绘画作品应运而生,《清明上河图》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除了衣食住行,张择端的画中更有一些特殊产业:卖画的、卖书的、算卦的……文化产业等新兴市场逐渐兴起。正因宋人的从商理念与文化意识均达到了一定高度,加上印刷术的发展,书籍、书画成为市场新宠,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同样热销于世。“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在《清明上河图》背后,宋人给予一个新兴的文化市场。”

成熟的市场不断刺激着新产品的出现,宋代商业紧跟国民消费需求,及时推出了不少新兴产品,也引领着消费的潮流。随着科举、文化的兴盛,教辅市场由此发展;茶文化的普及使得茶瓯、茶笼、紫砂壶成为文人馈赠之佳品;达头鱼、车鳌等海鲜产品摆上了汴京人家的餐桌;银杏受到北宋人士的追捧,到了南宋,它已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医药价值也被发掘。

“透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越过历史的尘埃,重回那个热闹充实、生机盎然的世界。”李强说。

作者:包永婷
选稿:杨宜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