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相点评:2020,世界从此改变

2020-12-22 20:02:30 作者:纵相新闻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选稿:卞英豪

东方网·纵相新闻

2019年12月31日好像并不遥远:无论是英国伦敦街头等待跨年烟火的人群,还是在纽约时代广场欢呼倒数的游客,可能没有人那时预料到他们正在期待的2020年,世界将从此永久地改变。

(图说:疫情下空空荡荡的纽约街头。图/City Journal)

篮球偶像科比和女儿意外去世、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将领苏莱曼尼被刺杀,随后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大流行,迅速地冻结了日常高速运转的世界……美国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黑命攸关”抗议浪潮,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硝烟再起,埃塞俄比亚再现武装冲突,贝鲁特发生大爆炸,伊朗被“围剿”……重大历史事件一再发生,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渺小。

2020仿佛打上了“庚子年诅咒”的烙印,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人类将如何回忆这一年?

新冠疫情:病毒跨越阶层,却暴露出更深层的不平等

2020年,是被新冠疫情重新定义的一年。

截至发稿前,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疫情信息中心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7679万例,新冠病毒已夺走超过169万人的生命。可直到现在,病毒最早是从哪里出现的,仍没有科学权威的说法。

从中国武汉、意大利伦巴第、美国纽约到巴西的亚马孙雨林,席卷全球的疫情成为本世纪迄今为止人类遇到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疫情无国界,也无分贵贱,从印度贫民窟的流浪汉到美国总统,都无法逃脱狡猾病毒的侵袭。

大多数国家选择封锁国境、实行旅行限制、保持社交距离。无数城市“停摆”,经济活动陷入停滞。抗议的星星之火在全球各地燃起,有人出于疫情下艰难求生的本能,有人寻求抵抗封锁的自由,也有人为疫情暴露出的不平等而疾呼。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乃至执政体系受到了严峻考验。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医疗资源一骑绝尘的美国,截至12月21日,累计确诊超1784万例,累计病亡超37万例,两项数字均为全球最高,抗疫表现令人大跌眼镜。

何以化解?唯有疫苗。

一场疫苗研发竞赛亦在争分夺秒地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共有59种疫苗正在进行人类临床试验,16种已经处于最终测试阶段。其中,美国、俄罗斯、英国、中国的疫苗研发生产处在第一方阵,眼下一些国家的高危人群与易感人群已经开始注射疫苗。

尽管各国为疫苗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与科研力量,但在产量、审批与分配上的种种问题,使得全球免疫任重而道远。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8日表示,全球疫苗合作伙伴关系“新冠疫苗获取机制”(COVAX)已确保将获得近20亿剂现有和候选疫苗供全球使用,到2021年底之前,所有其他参与国都能够获得足够覆盖其20%人口的疫苗,但他也表示,“尽管新冠大流行有望结束,但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

在疫情之下,人类正在度过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抵抗病毒的斗争从未停止:疫苗竞赛、有效药研发、大规模推行防疫措施、经济刺激计划与全球协作……全球性的苦难,必须由全人类携手承担。

全球经济:从“熔断”到大水漫灌,是走出阴影还是后患无穷?

2020年的全球经济或许可以分为“上、下半场”。

在“上半场”,股市熔断潮率先席卷了全球。3月9日,美国股市上演历史第二次熔断。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此后10天里,美股经历了多达4次熔断。二季度,全球72个指数跌入了技术性熊市。股市只是全球经济的缩影。除中国外,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均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幅度萎缩。

(图/新华社)

与此同时,各国也在积极自救。以美联储为首的机构纷纷祭出“强刺激”来为经济保驾护航。“无限QE”,这个在经济领域罕见的政策如今正成为当下的“主流”。今年三季度,美国股市如“过山车”般再度经历史上最大增幅。

12月17日,美股三大股指均创下历史新高。从熔断潮到历史新高,仅仅只过了8个月。但全球经济真的能够走向复苏吗?

与股市水涨船高所背离的是,包括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经济体的民众收入差距大幅拉大,“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似乎并没有流入民众或是小微企业中。工薪阶层收入锐减,工作机会减少的同时,物价飙升、房价飙升正困扰着各大经济体。

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不搞“大水漫灌”的中国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复苏方案。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随着疫情反弹,经济开放和疫情防控如何平衡?股市的泡沫是否会被戳破?通货膨胀是否会到来?疫情下的全球经济“下半场”,似乎远没有结束。

美国大选乱象:失败的不是特朗普,而是民主制度

2020年美国大选拥有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史上不循规蹈矩的现任总统特朗普、史上最年迈的当选总统拜登、耗资近140亿美元的“史上最昂贵竞选”等多个“史上第一”称号,这样一场牵动全世界目光的选举,整个过程风波不断:

日益严峻的新冠疫情,让邮寄投票与否从个人选择上升到了质疑选举公正性的政党之争;疯狂插话、唇枪舌剑,“有史以来最混乱”的首场总统辩论通过网络直播传送给了全世界观众;长期试图削弱新冠疫情严重性的特朗普自己确诊新冠,成为史上最强“十月惊奇”事件;坚持提名保守派法官巴雷特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仪式却造成白宫群体感染……

(图说:大法官巴雷特的提名仪式上,几乎没有人佩戴口罩。图/EPA/Shutterstock)

大选日过后,戏剧化的场面仍在上演:输给拜登后不承认败选,开始上诉要求多州重计选票;共和党阵营指责民主党“企图窃取选举果实”,民主党则指责对方“破坏选举”;“骄傲男孩”们在全美多地发起抗议……2020美国大选最终尘埃落定,但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却始终让人记忆犹新。

然而,即使选举人团投票再次证明拜登获胜,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也承认“拜登赢了”,特朗普和白宫至今却仍在坚持。据CNN报道,特朗普拒绝在拜登就职日当天离开白宫,除非“被一级一级地抬下楼”。

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黑命攸关”抗议运动等影响,美国这座所谓的“世界灯塔”已黯然失色。而此次大选乱象丛生,更是对“美式民主”的沉重一击。《纽约时报》曾发文感叹说,此次美国大选的输家既不是特朗普,也不是拜登,而是美国的民主制度。

“围剿”伊朗:美伊以紧张关系前所未有,拜登能扭转局势吗?

2020新年伊始,当人们尚未意识到“庚子年诅咒”之时,一场针对伊朗的“围剿”正在缩紧它的圈套。1月3日,美国“收割者”无人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定点清除”行动,杀死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苏莱曼尼之死在伊朗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伊朗方面随后展开报复。

7月2日,伊朗纳坦兹核设施一处厂房起火,事故导致厂房内部分精密仪器受损。纳坦兹核设施位于伊朗中部,是伊朗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分阶段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后作为铀浓缩计划的核心设施。

(图说:法赫里扎德的葬礼在德黑兰举行。图/ISNA)

11月27日,伊朗首席核科学家、伊朗核计划领导人物法赫里扎德在首都德黑兰近郊的一条乡间主干道上被无人机枪暗杀。遇刺事件不到两天后,伊朗议会通过了《解除制裁战略措施》法案,设想将提升本国的浓缩铀丰度并大量增装离心机。这意味着在伊朗近年稳步推进的核计划中,苏莱曼尼和法赫里扎德之死都成为了相关政策推出的“催化剂”,后者尤其进一步强化了伊朗“拥核自保”的决心。

(图说:2018年,以色列总理内特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上声称伊朗正在秘密研发核武器。图/UN)

今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协调下,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等国分别与以色列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分析人士认为,阿拉伯世界此轮“建交潮”意味着中东的主要矛盾从巴以问题转向伊朗问题,一些阿拉伯国家在沙特与伊朗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倒向了以色列一边,伊朗的周边环境将更加恶化。

尽管尚无人表示对核科学家之死负责,伊朗第一时间谴责了以色列是“幕后黑手”,而作为以色列的亲密盟友,美国的身影自然无法回避。与特朗普长期的“极限施压”不同,当选总统拜登则是伊朗核协议的积极倡导者,两人在伊朗政策上存在重大分歧。特朗普执政最后阶段“孤注一掷”的对伊政策会给美国留下怎样的“外交遗产”,拜登上任后又将如何扭转局势?全世界拭目以待。

欧洲恐袭:如何在阴霾下生活?

21世纪以来,恐袭的阴霾几乎从未在欧洲的上空消散。2020年下半年,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至少发生6起袭击事件:

9月底,法国巴黎《查理周刊》原办公室附近发生持刀袭击事件,两人重伤;10月4日,一名来自叙利亚的20岁青年在德国德累斯顿用菜刀袭击一对同性恋伴侣,致两人受伤,其中一人伤势过重不治身亡;10月16日,法国巴黎一名教师被疑似伊斯兰极端分子当街斩首;10月29日,法国尼斯再度发生持刀恐袭案,致3人死亡;11月,多名枪手在奥地利维也纳市中心6处不同地点实施枪击,致至少7人死亡,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声称对事件负责。

 (图说:维也纳发生枪击后,警察在街头警戒。图/Getty Images)

欧洲刑警组织今年公布的《2020欧盟恐怖主义形势和趋势报告》分析道:“相比境外受训后回流的恐怖分子,本土恐怖主义威胁越来越大,去极端化任务艰巨。”法国有政治观察家表示:“2016年以后,袭击者的身份开始出现了变化。他们的共同点越来越少,而袭击方式也大不相同。”

移民融入、宗教与文化分歧、难民潮等关键词也许并不足以概括近年来欧洲恐袭日益频繁的原因。而未来欧洲各国要如何处理这些沉疴?若久病不愈,人们要如何在与冲突共存中生活?

现代战争:无人装备预示未来战争高科技化

2020年新年伊始,美军无人机用4枚导弹炸死伊朗将军苏莱曼尼,引发了新一轮对无人装备技术与作战样式的研究与关注。

(图说:阿塞拜疆国防部披露的视频截图中,阿无人机瞄准了两辆亚美尼亚坦克。图/Azerbaijan Ministry of Defense)

 在今年纳卡地区冲突中,土耳其产无人机令人生畏,帮助阿塞拜疆击毁了大量亚美尼亚地面装备,如坦克、装甲、火炮等。紧接着,又有伊朗高级核物理学家遭暗杀袭击身亡。媒体曝光的细节更是令人瞠目:扫射的机枪通过卫星和网络控制,瞄准时,使用了非常先进的面部识别功能。

不管是用于情报搜集、空中打击还是电子战,无人机都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推手。 在现代战争的空中打击下,钢铁洪流显得力不从心。

外媒报道称,到2025年美军90%的战机将是无人机,10%是有人驾驶的飞机,未来空战寄希望于有人机与无人机融为一体、人机编队。有军事家甚至预言,21世纪将是无人机发展的“黄金时期”,无人机势必全面取代有人战机,并成为21世纪的“战场主角”。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下,高度信息化的未来战争已成为一个国家最高科技成果的展现。

熊熊山火: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加剧

2019年9月,澳大利亚因天气炎热干燥引起多地发生严重山火。山火持续到2020年5月。过火面积超过1863万公顷(3月数据),直接导致34人死亡,约数十亿动物在大火中丧生。

11月30日,澳大利亚发布的山火最终调查报告指出,这场季节性跨年山火适逢澳大利亚有记录以来最炎热干燥的夏季,“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剧烈;今后20至30年,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无可避免。”(图说:被消防人员救出的考拉。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从去年烧到今年的还有巴西亚马孙雨林大火。2020年9月卫星记录到亚马孙雨林中有32017个燃点,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61%。

专家指出,不同于草原和森林自然起火,潮湿的亚马孙雨林起火是由于过度的森林砍伐等人为造成。据统计,从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亚马孙雨林的砍伐面积达到1108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9.5%,创2008年以来同期最大规模。

 (图说:专家表示,今年亚马孙雨林的火灾情况比去年更加严重。图源:GETTY)

除了两场“跨年”森林大火,2020年8月,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因雷暴引发大规模山火,火情因高温未能受到控制。

(图说:加利福尼亚州马德拉县,一名消防员在火灾中工作。图源:法新社)

这是加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山火,造成超过1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烧焦,至少31人丧生。据悉,加州历史上过火面积最大的20场山火中有6场发生在今年。

根据2015年签署的《巴黎气候协定》,189个国家同意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最好是在1.5摄氏度左右。但过去五年来,各国分歧不断,美国甚至退出了这项协定。

与此同时,气候变暖的脚步逐渐加快,过去6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年。

2019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称,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升幅至少将达到3摄氏度,这与《巴黎协定》中的目标相去甚远。大自然已悄然变化,人类的互相攻讦与纷争是否会因此停止?

争当亚太“C”位:日本忙签自贸协议

2020年初,日本经济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环境恶化的影响,国内经济萎缩,外需形势严峻,进出口贸易陷入负增长状态。在此背景下,日本在今年努力扩大自贸区,力争成为全球自贸协定的主导力量。

(图说:日本首相菅义伟出席RCEP线上签署仪式。图/AFP)

11月15日,包括日本在内的15个亚太国家在历经8年、31轮谈判后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这在全球疫情蔓延,单边主义加剧的当下实属不易。随着特朗普即将卸任,过去四年美国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似乎正在退潮,多边主义合作再现曙光。

同时,RCEP的签署为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提速,未来中日韩的“小群”将通过此协定共同繁荣,助力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发展。

日本明年还将担任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委员会轮值主席国。该协定在两年前就已生效,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在美国“退群”后,日本被认为是CPTPP的“牵头人”。

日本首相菅义伟11月表示期待未来CPTPP可以扩容。随着拜登入主白宫,美国可能重新入群。中国也在考虑择机加入。

(图/VCG)

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之一,日本这一年在新冠疫情和奥运可能被取消的巨大负面形势裹挟之下,坚持经济议题独立自主,并顺应世界多极化大势,本着互惠共赢原则,做出了利于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和本国国民经济的行动。

中美贸易: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图/Wharton)

“中美关系不会回到过去,也没有必要回到过去了。”

当“制裁”、“脱钩”等高频词语频繁见诸报端,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的一番表态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2020年中美的经济关系。

美国从此前的“口头打击”到如今将制裁落到实处。华为、TikTok、中芯国际等企业陆续被制裁。同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也遭到“针对”,特朗普更是对部分中概股下达了禁止投资的行政令。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大有加深矛盾之意。10月以来,其多次叫嚣“中美脱钩”。即便是与他嘴仗连连的当选美国总统拜登,同样用“限制”来诠释其对华贸易政策。

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停止开放市场的脚步。据中国海关总署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比去年同期增长1.8%。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3.09万亿元,增长7.8%,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似乎并没有发挥效果。数据显示,今年11月,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达到374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另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已替代美国成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影响力可谓与日俱增。

在疫情冲击下,外贸连续6个月正增长,成绩来之不易。而这似乎也是中国应对当前中美贸易的一种态度。无论美国如何出牌,“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共赢”将始终是中国交出的答案。

贝鲁特港爆炸:压垮“失败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场巨大的意外,将全世界的目光短暂地聚集到了这个地中海东岸小国。

8月4日傍晚6时左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大爆炸,致至少220人死亡,超过6500人受伤,30万人无家可归。爆炸与2014年起存放在港内仓库里无人看管的2750吨硝酸铵有关。据报道,六年间黎巴嫩海关人员多次致信法官,要求解决这批硝酸铵,但都未得到回应,直到此次大爆炸发生。

(图说:爆炸发生后,一名伤者被抬着离开。图/AP)

爆炸发生后,愤怒的黎巴嫩人要求政府调查真相、严惩政府渎职。呼吁政府下台的抗议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示威。迫于舆论压力,上任仅半年的黎巴嫩政府宣布解散内阁;一年前才下台的前总理哈里里在10月下旬的议会投票中获胜,被总统授权组建新内阁。但由于黎巴嫩政坛宗派势力错综复杂,直到现在,哈里里组阁仍未完成。爆炸原因也仍未明确。

黎巴嫩在爆炸之前,已经处于新冠疫情、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的三重夹击之中。去年十月,大量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国内落后的基础设施、水电短缺和生活水平下降。抗议使得时任内阁“大换血”,但今年以来,黎经济依然“自由落体”式下落,黎镑暴跌,物价上涨80%,贫困率升至50%以上。

此外,法国总统马克龙成为爆炸后第一位走近贝鲁特港废墟的外国领导人,他不仅与贝鲁特市民亲密互动,还承诺给予直接援助,并呼吁黎巴嫩建立全新政治体制。由于法国历史上曾托管黎巴嫩,马克龙的举动一度引发了国际社会有关“后殖民主义干预”的讨论。

 (图说:大爆炸后的贝鲁特港。图/Getty Images)

大爆炸引发了国际社会对黎巴嫩社会治理失败的广泛讨论。分析人士认为,深陷宗派主义的黎巴嫩政府,除非有“革命性”的政党上台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很难有真正的变革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