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风险评估不能当摆设

2020-10-26 14:23:23 作者:赵智妍 来源:周到

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工作人员都会让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今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资管新规的落地,购买前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记者注意到,有客户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部分银行的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甚至有银行为了迎合客户需求,而故意调低产品风险等级。业内专家提醒,为了避免带来后患,银行和客户务必要如实做好评估,避免买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

部分银行风险评估没有到位

资管新规落地后,明确了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刚性兑付,银行推出的理财都以净值型为主,亏损风险有所提高。但据调查,目前部分银行网点依然不太重视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部分理财产品的实际风险也与风险等级宣传不符。有投资者表示,评定为R2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一般不太亏损,但今年购买的产品却出现了亏损。还有不少投资者对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投诉,理由则是标明中低风险的产品居然赔本了,涉嫌虚假宣传。这显然是风险等级和实际情况不匹配造成的。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应对拟销售的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由低到高至少包括5个等级,分别为PR1(低风险)、PR2(中低风险)、PR3(中风险)、PR4(中高风险)、PR5(高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当对非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定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商业银行只能向投资者销售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理财产品,并在销售文件中明确提示产品适合销售的投资者范围,在销售系统中设置销售限制措施。但是,具体到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上,主要还是由各家银行自行确定产品的评级标准,银行进行的风险评估以提示性为主,并非强制性。

部分银行对风险评估作出调整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变化,近来,已有部分银行调整了针对投资者的风险评估问卷,或者调整了部分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

10月16日,建设银行调整了个人客户风险评估业务。个人客户通过该行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时,将使用新版《个人客户风险评估问卷》,优化后的版本在措辞上较为审慎,问卷主要包括客户的年龄、家庭总资产净值、投资股票、基金、外汇、金融衍生产品等风险投资品的经验、客户投资态度、投资机会等主要内容。同时,调整风评结果名称,《问卷》原“收益型”调整为“谨慎型”,原“积极进取型”调整为“激进型”。在调整风评时间间隔方面,在“同一客户每7天最多可进行2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新增“同一客户每天最多可进行1次风险评估”的系统规则。

工行此前在8月28日发布了《关于调整代理产品风险等级的公告》,宣布该行将调整代销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特定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基金专户、保险产品风险等级。工商银行此次调整风险等级幅度较大的代销类产品是贵金属类基金、可转债基金以及全球策略配置型基金,普遍由R3中风险调成R5高风险;而一些爆款稳健型权益类基金也从R3中风险调成R4较高风险。

交行也在5月发布了关于对个人产品风险等级名称和等级表述以及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表述调整的通告。在最高等级“激进型产品”除了描述风险和收益外,还额外新增一条: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失去全部投资本金并对投资所导致的任何亏损承担责任。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些调整都是为了向投资者更准确地传达产品特性、揭示产品风险。而针对投资者的问卷问题也更具针对性,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客户投资偏好和风险。

投资者要重视风险评估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银行净值化转型的推进,市场中出现了一些普通投资者不太熟悉的新产品。同时,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式动荡的大背景下,要想把握理财产品的风险也不太容易。银行此时完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风险评级机制,既能避免纠纷,也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专业人士建议,投资者要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能力,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应只关注收益情况,更要关注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做好自身的风险评估,学习更多的金融知识,这样有利于投资者进一步掌握理财产品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提醒大众,千万不要贪图便捷,对产品购买中的各种提示未加重视。甚至明明是保守型投资者,但是为了能购买到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不如实填写风险评估问卷,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