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破损的“历史” 抹平岁月的痕迹——档案修复中心见闻

2020-08-15 15:23:37 作者:彭雪薇 来源:新华网

待修破损档案 (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新华网昆明8月15日电 (彭雪薇) 12日,云南省档案局档案修复中心里难得地热闹,交流讨论声不绝于耳,各州市档案局业务骨干正在进行档案修复技能培训。“平时这里都是静悄悄的。我们这一行有个最常用的词‘默默无闻’,人都藏在档案后了。”云南省档案局备份管理处副处长李颖说。

档案修补工具(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档案具有唯一性,如果一份档案完全损毁了、消失了,它背后的历史也随之而去。”李颖告诉记者,档案修复精细之至,就像医生的手术刀。修补、托裱和整修是修复工作的三大步骤,前二者在整个过程中穿插进行,托裱中有修补,修补中有时也需要托裱。

档案修补机械仪器,左为补洞机,右为烘干机(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走进修复中心,几张大红桌案格外显眼,各类纸张和工具整齐罗列其上。李颖介绍,面对受损档案,将粘连紧密的档案分页是一大考验。桌案上的竹起子、针锥是分页的重要工具,羊毛刷则用来除尘。

档案修补人员调配的纸浆(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分页后便是初步手工修复,档案修复手工纸张有小补和全托两类,小补用以修复档案破洞,全托则起加固作用。档案修复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选配的纸张须与待修的档案材质、帘纹相同、颜色相仿。从前仅凭人工识别纸张种类容易造成失误,如今现代科技纤维分析仪可从档案掉落的纤毫中精准辨别出原籍所用纸张。

经过托裱处理的档案 (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李颖介绍,北方地区大多用橡树果实作为草木染料,对修复配纸进行染色,但云南有特色方法,即使用普洱茶对配纸染色,利用生熟普洱茶的不同颜色实现配纸颜色的调配,且普洱茶具微碱性,可中和档案酸化。

李颖介绍“上墙”工艺(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修复中心内的纵列纸墙(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修补的下一步是托裱,即在破损档案的背面托上一层新纸,特制新纸与档案分离,从侧边剪开可实现随修随取。托裱工艺复杂、工序严格,经过铺平、刷浆糊、补洞补缺、上墙、排实、晾干等环节,才算是完成基本的托裱流程。

用普洱茶染色的修补配纸 (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档案修复中心里的纸墙列颇为抢眼,墙面糊有保证厚度的高丽纸,托裱后的档案将进行行话中的“上墙”处理,利用纸张受水以后的伸缩性,让纸张自然绷平。李颖说,云南省档案局在与外省交流学习中获得启发,将纸墙纵向排列,像书页一样排开,空间最大化利用的同时也颇具艺术视觉效果。

云南省各州市业务骨干在档案修复中心接受修复技能培训(8月12日摄)。(新华网 彭雪薇 摄)

档案干燥且平整后,就要进行整修,使用压书机理齐、打眼,分毫必准。整修主要针对修补和托裱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之技术补救,最常见的是裁剪和装订。普通修复到此可以告一段落,而对于一些重要档案或破损严重的档案,还需进行脱酸处理,尽可能实现长久保护。

较之古籍修复,档案修复面临纸质情况更复杂、字迹更易洇化、酸化更严重等问题,所以除了使用传统的手工修复手段,有时也需要使用现代机械化修复技术。但在李颖看来,档案修复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工作,“最特别的就在于对匠心的信奉和对历史的敬畏,传统手工修复技法始终不可替代。”(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