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库丨杨洁:后疫情视角下的长三角一体化

2020-08-15 14:30:10 作者:杨洁 江思佳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选稿:桑怡

以“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0第二届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2020年8月在东方网融媒体中心举行。来自毕马威、德勤、罗兰贝格等国际知名智库的合伙人,围绕沙龙主题献计献策,畅所欲言;沙龙现场还发布了同主题的《2019年上海国际智库咨询研究报告》。

据悉,“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与东方网东方智库联手推出,继去年在上海书展现场举办首届后,今年书展期间进一步汇集在沪国际智库,从各自实践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立足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为上海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多元化、国际化的智库视角。沙龙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和东方网《智库说》节目,打造智库发声的扩音器和会客厅。

在国际智库咨询沙龙的《智库说》环节,毕马威中国董事合伙人杨洁,德勤华东区主管合伙人、中国创新主管合伙人刘明华和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及大中华区副总裁许季刚,分别以《后疫情视角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时代 长三角协同创新思考》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超级产业集群正当时》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以下是毕马威中国董事合伙人、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主讲人杨洁现场分享的《后疫情视角下的长三角一体化》主题演讲实录(经本人确认)。

图片说明:毕马威中国董事合伙人、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主讲人杨洁

今天站在这里,让我想起两个非常熟悉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去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在上海书展举办了第一次的新书发布。第二个场景是8个月前,我们在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各抒己见,分享各自专业领域的经验与见解。那时候,大家预见到了长三角一体化融合的快速推进。但是,新冠疫情的突然降临,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在这里,再来思考长三角一体化在后疫情时代的前进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在8月3日面向全球提出建议和告知,新冠疫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危机,可能将成为常态,其影响将持续几十年,各国和地区政府都应该通过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加快诊断工具、治疗方法和疫苗的开发研究等方式来共同应对。这一基于全球情势的判断下,对长三角区域的影响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伴随着疫情的偶发化、常态化或周期化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使命、意义与价值。

回顾整个疫情防控的过程,肩负着国家战略使命,长三角地区在各个阶段都始终发挥着战略扛鼎之力。比如,疫情扩散期间,长三角凸显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战略定力。依托强大的物资供给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在做好本地防控和保障医疗能力的同时,为疫情前线提供医疗支援、医疗设备和解决方案,发挥重要作用。疫情防控恢复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确立了疫情防控信息互联互通、重大疫情管控举措互相通报、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疫情防控交通一体化联动、新冠肺炎病例医疗救治工作联动五大工作机制,是全国最早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区域,也是最早在区域内部实现了跨省市产业资源要素安全流动的区域。

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长三角城市又再次体现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在防控疫情、复工复产过程中,从政府到企业,从金融机构到行业协会,多方“抱团”战疫经验不断相互复制、推广,探索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举例而言,长三角地区健康码的互认,上海是随申码,江苏是苏康码,浙江叫健康码,安徽叫安康码。通过后台数据交换体系,前台表现就可以实现一枚绿码通行长三角,真正实现了一体化一致性的目的。再例如,在口罩稀缺的阶段,长三角一体化也在口罩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连接作用。上海松江、浙江湖州、浙江金华加强了无纺布和鼻梁条的协同供给,江苏苏州迅速组织协调了一批口罩打片机、口罩点焊机等提供给三省一市的口罩厂,从而迅速保证了口罩产能,也便于人、材料、设备的有效流通。由于疫情看病难,长三角区域首先实现了远程医疗,2月时上海市儿童医院就已经开通了新生儿科、心内科、骨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主任云端诊疗,为嘉善、阜阳、常州的长三角地区患儿进行看诊。如果没有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疫情面前各地想必是各自为政,但现在我们能够整合资源、更有效率地推进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

在疫情可防可控之后,长三角凭借率先复工复产的先发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引领全国经济复苏。尤为亮眼的是,第一季度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南京经济出现逆势正增长,成为国内万亿GDP城市中疫情下唯一一个第一季度实现正增长的城市,苏州和上海则逆势吸引外资总共高达88亿美元。这些成绩,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个广阔市场和雄厚基础共同支撑起来的。

图片说明:毕马威中国董事合伙人、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主讲人杨洁现场回答观众提问

站在后疫情时代这个节点上,结合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中美经贸摩擦,以及全球范围显现出来的“逆全球化”趋势等,长三角范围内的产业协同、营商环境的一体化以及信息化合作作为有效抓手都有了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从产业协同上看,以“三低一高”,以提升风险抵抗能力为导向的产业链布局内敛化和垂直整合的趋势正在显现,在此趋势下,长三角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双重集群。逆全球化的趋势可能会阻碍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我们相信,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后疫情时代,这一趋势也会不断加剧。什么是产业链布局内敛?即产业不再是广泛的分布在地球每一个角落,而是产业链上的企业选择合适的地区,在 1 小时到 3 小时车程半径内(50 公里 - 200 公里半径),这也正是目前长三角区域通过高铁、高速公路等多式联运方式构成的一个联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形成整个上中下游 70% 以上的零部件、半成品的集群化生产基地,通过产业链集群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缩短物流时间,提高物流调度效率,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自然灾害、疫情灾难的冲击,通过集群化极大地强化了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四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发布。七月,沪苏通高铁动车,连镇铁路也逐段通车,像日本一样的城际列车也会大规模发展。轨道上的长三角骨架已经搭建成型,未来我们在一个城市工作,另一个城市生活已经不是梦想,尤其是在长三角区域。这些都为产业链布局内敛化和垂直整合打下基础。此外,长三角一体化还布局了新兴战略行业和重点产业,例如氢能产业,上海负责应用场景和核心技术突破,常熟、张家港围绕燃料电池电堆、储氢装备公交车等设备生产,多个城市和四条高速公路也在推动加氢站的建设,尽快让技术、场景落地“转起来”。这些是在产业协同方面,后疫情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可以发挥的推动与助力作用。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营商环境一体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要营造的营商环境绝不是狭隘的自我独立和封闭制造,而是具备支撑国际企业入驻,能够公平、有效地服务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上海的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组织的评分中位列全国首位,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一定也能以整合、互通和共建的方式不断改善三省一市的营商环境,避免“攀比优惠政策、挖企业、争投资、风险溢出”等无序竞争的情况出现。

其次,疫情之下对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药品器械安全、公共卫生、环境安全等等,长三角地区在保障要素自由流动的工程中,要更加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与风险监控,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结果共享、区域通行”,降低政企管理成本的同时保障监管质量。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已经颁布了一些共同政策,例如在知识产权方面,三省一市已经联合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共同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合作意向书》,由上海牵头制定对标国际环境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机制,整个区域共同遵守合作意向书,获得了知识产权保护敏感的外资企业与创新型企业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全国首位。“电商带货”已经成为了长三角地区非常流行的业态,为了保证货物的质量,长三角18个地区共同签署了“市场监管联动备忘录”,针对直播带货的选品进行联合抽检,保证信息共享、货品质量过关。

最后,再提一下眼下非常热门的“在线新经济话题”。四月上海刚刚复工复产时,上海市政府就颁布了促进发展上海在线经济的规定。在线新经济可以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一个巨大亮点,其所代表的数据联通、智能监管、平台联动等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的价值也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和挖掘。

从应用场景上看,借鉴欧盟建立的公共卫生系统和卫生数据保护网络,建立统一的长三角公共卫生网络平台,完善、丰富长三角卫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整理与专家分析判断、防控方案的系统对接,构建世界领先水平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都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我相信,这一整套区域化系统建设未来也都将为全国做出示范,在各个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借鉴经验。

图片说明:毕马威中国董事合伙人、上海国际智库咨询沙龙主讲人杨洁现场签名题字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