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新时代的导弹“筑巢人”——沙子呷(下)

2020-08-14 09:02:00 作者:谢露莹 来源:中国网

沙子呷定期检查施工质量,确保绝对施工安全。方雷 摄

沙子呷在施工现场组织官兵过党日。刘明松 摄

中国网军事8月14日讯(记者谢露莹 通讯员李永飞 段开尚 冯丹阳)“八一”前夕,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沙子呷是其中之一。

入伍18年,先后参加10多项国防工程建设任务,10余次担任突击队队长,探索20余项实用施工工艺,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沙子呷始终干在最难处、冲在最险处,坚持“铆”在阵地工程施工一线,努力当好新时代的导弹“筑巢人”,积极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做出贡献。

请随记者一起走进火箭军某工程旅,探寻这位基层带兵人的成长故事,感悟基层共产党员的信念力量。

“带兵育兵千万招,真心实意第一招。”

——沙子呷坚守“真为兵、真爱兵”的带兵信条,靠用心用情成为爱兵模范

2002年隆冬,17岁的沙子呷从川西大凉山走进火箭军,成为了光荣的一名导弹工程兵。

从小在彝族山寨长大的他吃饭用手抓、不会普通话。生活习惯和语言的差异,成为沙子呷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战友们的关爱和鼓励给了他温暖和信心。

指导员买来字典,带着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汉语,班长手把手地教他用筷子,战友们一有空就跟他拉家常,鼓励他上电大、报函授,拿下本科文凭。提干后,他本有机会留机关、到北京,可他选择回到连队与战友“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不畏艰险、敢打硬仗的沙子呷,始终恪守一个信条:“跟我上!看我的!”

——某重大国防工程开建在即,沙子呷作为先遣队员战塌方、排险情、趟新路,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工程开工仪式上,沙子呷火线入党,入伍之初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某作业面遭遇连续垮塌的破碎岩层,他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长,带领15名战士鏖战6个月,打通长数千米的“卡脖子”地段。

——某特殊断面被复会战,无法施展工程机械,他牵头搭设平台式高空作业架,率一个排人工作业,刷新单月被复施工新纪录,该断面被评为工区“样板段”。

2012年,沙子呷军校毕业回到连队,战友发现他不仅变了军衔,还多了好些习惯:每次班排骨干开会,他先组织读报评报学习理论文章;不管施工多忙多累,他都主动为大家搞教育作辅导。

沙子呷从排长干到营长,这些习惯雷打不动。在他看来,“带兵育兵千万招,真心实意第一招。”

藏族大学生士兵多登,刚到部队性格有些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兵之初”还萌生了“混两年就退伍”的念头。沙子呷主动聊天谈心,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他引路。一次施工排险,多登主动报名参加突击队,沙子呷却说:“在我们营,只有党员才有这个权利。”就这样,为了争取到这个“权利”,多登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全营同批战友中第一个优秀义务兵、第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国防生王海国,刚到工区很不适应,沙子呷鼓励他从战士、副班长、班长一步步干起,把“白面书生”带成了“拼命三郎”。很快,王海国当上连长。

三连班长王胜东与沙子呷一起“战斗”5年多。王胜东告诉中国网记者:“如果有人拼了命也要保护你,这样的人值得敬重和托付,沙营长就是这样的人!”

一次,掘进施工,拱顶上掉下一块磨盘大的石头擦着沙子呷后脑勺砸在地上。碎石块把战士闫卫衡“拍”进水坑里。大家惊魂未定,沙子呷已经跳进水中,把受伤的闫卫衡救了上来。沙子呷背起闫卫衡一路跑到卫生所,所幸,闫卫衡只是轻微擦伤。

一次,沙子呷跟班检查钻爆进度,发现拱顶上方有一道裂缝正在扩大,他大吼一声:“快撤!”沙子呷一手拎起惊慌中摔倒的战士刘晓波,一手护着其他战友,拼命往外跑。跑出30多米,身后传来轰然巨响,坍塌的巨石把作业面堵得严严实实。生死瞬间,沙子呷整队报数清查人员。“一、二、三、四……”当听到“满伍”的回答后,大家抱在了一起。

“导弹工程兵长年奋战在岩层深处,对我们来说,阳光、空气都是奢侈品……”在火箭军“唱响新时代战友之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沙子呷说,“正是因为这样,我要把当年我得到的温暖和厚爱,变成阳光、空气,加倍送给战友。”

国家无战事,军人有牺牲。“苦、累、伤、残、险”,是导弹工程兵面临的严峻挑战。

沙子呷经常与死神“掰手腕”,但仍未能挽留一些战友的生命。战友们以身许国,却在评定烈士方面遭遇难题。沙子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连续两年提交关于因国防工程建设牺牲官兵评烈士的议案。

沙子呷说:“人民代表为人民,我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沙子呷带着来队探亲的妻子和母亲参观营区。方雷 摄

沙子呷妻子莫小梅为炊事班帮厨。方雷 摄

“一朝入了党的门,一生都是党的人。”

——沙子呷胸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靠奋斗奋进成为时代新人

凉山,一片红色的热土!

西昌,一座英雄的城市!

矗立在市中心的“彝海结盟”纪念碑,记载着一段光辉的历程,代代相传的长征故事深深融入彝家儿女的血脉!

当年,红军长征路过大凉山,“彝海结盟”让这里“一步跨千年”,老百姓过上了有屋有地的生活,大家带着朴素的感情笃定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能吃饱;跟着共产党干,能穿暖。”

罗子各告诉中国网记者,是共产党让她从“土司的仆人”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是党的好政策让她住上了小洋房。

1994年,罗子各向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此后连年申请入党,1996年7月终于如愿成为全村唯一的女党员。

家逢喜事,罗子各专门炒了两个鸡蛋庆祝一下,这是家里半年来第一次“开荤”。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罗子各没舍得吃一口,心里却美滋滋的。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沙子呷很小的时候,母亲罗子各就告诉他:“长大了一定要入党。”

“似乎,那时候入党已成为我们一家的最高追求和荣誉,”沙子呷回忆说,“我入伍离开凉山那一天,父老乡亲们翻山越岭走到火车站来送我,千叮咛万嘱咐就是一句话,一定要在部队里入个党,这是他们对我最大的一个期望。”

入伍后,沙子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主动对照党员标准,严格自我要求,凡事干在前、冲在前。

同年入伍的战友中,沙子呷第一个当班长、第一个入党、第一个立功,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被誉为冲锋在施工战场的“阵地铁人”。

入伍第三年,他在施工会战中火线入了党,入党那天,他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喜,电话两端,一家人从欢呼雀跃。

2010年9月,沙子呷被保送入学,走进火箭军指挥学院学习深造,成为所在部队组建以来第一位彝族军官。

母亲言传身教,将“忠诚于党、甘于奉献”的美好品德传递给沙子呷。沙子呷又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妻子莫小梅。

2011年,沙子呷夫妇贷款买了一辆中巴车,开辟彝族山寨与县城的绿色通道,还推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免费、义务托运山货药材的服务。乡亲们说,“爱心巴士”很受欢迎。

妻子莫小梅到部队探亲时,看到一名战士关节肿胀,疼得要命,遍回到家乡翻山越岭挖草药,按彝族偏方配成一个个草药包,定期往连队邮寄。

良好的家教、纯正的家风,蕴含着温度与力量。沙子呷入党后,妻子莫小梅、哥哥沙子丛和弟弟沙尔呷也先后入党,“一户五党员、举家报党恩”成为彝寨“美谈”。

2019年5月,沙子呷家庭荣膺“全国最美家庭”。沙子呷休假回家,母亲罗子各拿出荣誉证书开了个特殊的家庭会议,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我们的家风就是一生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

新冠疫情爆发后,正在休假的沙子呷和担任扶贫第一村支书的沙尔呷,大年初二就各自返回本职岗位。罗子各、莫小梅和沙子丛“主动请缨、分兵把口”在防控点位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亲们见了都说:“共产党员瓦吉瓦(彝语,很好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