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随公交21路,探寻鲁迅在上海的足迹

2020-08-08 14:13:31 作者:张渊源 来源:上海发布 选稿:潘丽娟

鲁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和战斗的10年是他一生中的最后10年,也是最艰苦、最光辉的10年。鲁迅在上海的寓所、故居、以及纪念馆等都是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亮点。有趣的是,这些与鲁迅活动息息相关的地点特别集中地分布在“骨干”公交线路21路的沿线。今天就一起沿着21路公交车沿线的足迹,踏上寻觅鲁迅先生足迹。


21路公交车微历史



前世

1936年

11月2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21路无轨电车开驶,自平凉路兰路(兰州路)至麦根路(淮安路)戈登路(江宁路),经平凉路、大连路、华德路(长阳路)、保定路、塘山路(唐山路)、新记浜路(新建路)、汉璧礼路(汉阳路)、吴淞路、天潼路、北四川路(四川北路)、四川路(四川中路)、北京路(北京东路)、爱文义路(北京西路)、卡德路(石门二路)至麦根路,线长9.146公里。

早期21路无轨电车

1937年

8月13日,21路电车停驶。

1938年

3月4日,21路电车缩线运营,自四川路桥(南堍)至麦根路戈登路。

3月21日,西端终点调整,改为四川路桥至小沙渡路(西康路)宜昌路。

早期21路无轨电车

1939年

8月11日至14日,21路电车再度缩线为四川路桥至大自鸣钟。

1944年

2月16日,对部分电车线路进行调整,原21路电车调整为泰兴路至西康路底,并更名为14路电车。原20路电车分拆为两线,自外滩江海关至静安寺仍称20路电车;自静安寺至兆丰公园(中山公园)称21路电车。

1946年

12月21日,因20路电车全线恢复为外滩至中山公园,21路电车遂撤销。

1953年

1953年初,21路无轨电车开通前1路公共汽车走向


7月1日,新辟21路环城圆路(环线)无轨电车线路,替代原1路环城公共汽车(1945年12月10日开线)。

1953年开辟的21路环城无轨电车驶经老西门(背景为陈英士纪念塔)


1953年交通日记:21路无轨电车

1954年

7月1日,21路环城电车停驶,其线路内、外圈分别由14路和24路电车负责行驶环城路段。

1956年地图中的环城公交由14路和24路电车分担




今世和旁系

1955年

9月1日,上海市电车公司开通21路无轨电车线路,自中山公园至鸭绿江路梧州路,线长9.071公里。(1957年起属电车一场。)

1950年代经过四川路桥的21路无轨电车


1956年交通日记:21路无轨电车


1959和1960年公交手册:21路无轨电车票价表

1972年

4月25日,因四川北路有轨电车停驶,3路有轨电 车自四川路桥缩线至虹口公园,同步调整延伸21路无轨电车走向,终点由梧州路迁至虹口公园,以填补因有轨电车缩线产生的公交空缺(路轨于1974年正式拆除)。

1974年交通手册:21路无轨电车


1983年公交手册:21路无轨电车

1990年

3月,北京西路自万航渡路口向西辟通至乌鲁木齐北路口,与愚园路直接连通,21路往中山公园方向不再行经红都影剧场(百乐门)门口。

图片

是年夏,因愚园路施工影响,21路电车西端缩线至静安寺(施工结束后未恢复)。

图片

为避开北京西路万航渡路口拥堵点,21路终点站从愚园路愚园支路口调整至胶州路北京西路口南侧(静安区少年宫对面)。

1990年代中,北京东路四川中路,21路配车SK561 GF型无轨电车

1992年交通手册:21路无轨电车

9月,231路高峰公共汽车开通,自中山公园至鲁迅公园。


1995年后

新辟ZX231路专线车,走向与231路相同。后更名为939路。

1990年代中ZX231路专线车

2001年

8月8日,21路电车大幅北拓,原线自四川北路鲁迅公园后,经东江湾路、西体育会路立交、中山北一路、广中路、凉城路、汶水东路、广粤路,抵达丰镇路。线长增至14公里,为当时全市最长电车线路。

2000年代静安寺胶州路终点站处的21路SK562GP型无轨电车


9月15日,21路普通车单一票价调整为1.5元,为当时全市唯一1.5元票价电车线路。

2004年

2月23日,231路高峰线撤销。


7月10日,因中环路高架施工影响,21路调整走向,自广中路经广粤路至丰镇路;回程自丰镇路经凉城路、奎照路、广粤路,回广中路原线。

2005年

1月29日,配合四川北 路道路景观 改造,消除所谓“视觉污染”,拆除沿线除南端四川路桥邻近路段以外的全部架空线。自此,运营了50年的21路改为汽车线路,四川北路近百年电车历史(1908—2005)终结。

2005年电改汽前的21路部分配车SK510 5GP型无轨电车

之后,线路北段调整走向,自广中路经凉城路、广灵四路再折入广粤路原线。

2010年

5月29日,静安寺枢纽站启用,21路调整终点至站内。

2012年

4月21日,因广中路下立交施工影响,21路双向调整走向,自原线经四川北路后,沿花园路、水电路,回广中路原线。

2013年

3月31日,939路大幅度调整走向,自鲁迅公园至杨家渡渡口,为新建路隧道首条公交线。

2016年

因延安路中运量电车开通,涉及N照司机调配问题,21路由巴士一公司(原属巴士电车)临时转为巴士三公司运营。

2018年

5月,21路重归巴士一公司运营。








寻访鲁迅在21路沿线足迹




卡德路史沫特莱寓所


1947年地图中的史沫特莱寓所一带


在奉贤路68弄西王家厍(原门牌石门二路41弄,奉贤路拓建后启用现址),系花园洋房住宅区。1928年12月,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翌年到达上海。鲁迅与史沫特莱相识是在1929年底,之后交往甚密。


鲁迅在荷兰菜馆,1930年9月17日史沫特莱摄


1931年初,史沫特莱因健康原因欲离华修养。在离沪之前,鲁迅与几位青年作家特去史在卡德路(今石门二路)的寓所拜访,畅谈了一晚。如今,通过设在弄内的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可了解到老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日西王家厍花园洋房沿街风貌(张渊源 摄)



功德林蔬食处


功德林黄河路店门旧貌


1922年4月创办时在北京路,一年后迁黄河路43号,临近南京西路国际饭店。1930年8月6日,内山完造邀请作家、画家、记者等参加“上海漫谈会”,谈论文艺等问题。参加人员除鲁迅外,有田汉、郁达夫以及日本旅沪的文艺爱好友人等。鲁迅应友人邀请参加的漫谈会往往也多在咖啡店或菜馆里。现“功德林”在南京西路445号。



金城大戏院(黄浦剧场)


1934年时的金城大戏院


在北京东路780号。1934年2月开幕,设有1600余只座位,虽少于“大光明”,但也与大上海、国际等影院旗鼓相当。1934年和1935年,鲁迅在“金城”看电影和演出。1958年金城大戏院更名黄浦剧场。现时有上海滑稽戏等在此演出。




新亚大酒店


新亚大酒店旧影


位于天潼路422号,四川北路路口西北转角。1928年创立于广州,后在香港设总店,股东大多为海外华侨、港澳商人,1933年来沪设分店,1934年1月开业。鲁迅在上海期间,有时会沿四川北路南行,至天潼路路口时会与亲友前往“新亚”啜茗。后又多次应邀或邀请友人在此宴饮。现经改造后以锦江都城经典新亚外滩酒店为名对外营业。


新亚大酒店今貌(张渊源 摄)



昆山花园(昆山公园)


昆山花园旧影


地处昆山花园路13号。在鲁迅日记上唯一的一次前往公园的记载,即1932年10月9日携夫人和海婴前往医院看诊,并同游儿童公园。此“儿童公园”即今昆山公园。最早名为虹口公园,后称昆山花园,专供儿童游乐。1937年改称昆山儿童公园,市民仍俗称昆山花园。1944年定名为昆山公园。该园布置小巧雅致。经1950年、1979年多次修整。2018年11月2日,昆山公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改建后公园大门改设乍浦路上,并拆除了原有的围墙。园内则布置成古树主题区、历史主题区两大特色区域。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街面旧貌


在四川北路861—863号(当时北四川路851号)。创办于1924年。建筑底层为门市部,后部为印刷厂,后部的三楼为编辑部。“良友”主要出版各种画册,以《良友画报》(1926.2—1945.10)广销海内外,颇具影响。“良友”曾出版鲁迅译作和编选的画集,鲁迅还亲自送稿、选画、商谈出版事宜等。“良友”是鲁迅后期出版书籍的重要阵地之一。



上海大戏院


上海大戏院旧貌


英文名Isis Theatre。在四川北路1408号,虬江支路口(旧址为北四川路523号)。鲁迅在上海观看电影最多的影院即此,据统计有27次之多。因距离鲁迅寓所不远,但凡有合适的影片,鲁迅都会前往观看,而且大多是与亲友同往看戏。


1929年3月8日《申报》上刊登的电影广告



景云里


鲁迅等人景云里旧居分布示意图


即横浜路35弄。1927年10月,鲁迅携夫人许广平由广州抵达上海,与茅盾、叶圣陶等文化界人士寓居闸北景云里(当时北四川路至北宝兴路一带均可称闸北)。鲁迅住在景云里23号,其寓所前门斜对着茅盾寓所的后门,周建人住18号。1928年9月9日鲁迅迁居18号与周建人同住。后因隔壁17号有空房,遂于1929年2月迁入,为方便来往,将17号与18号打通后设一木门,仍从18号后门出入。


横浜路景云里弄口(张渊源 摄于2012年)



福民医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福民医院门前旧影


今址四川北路1878号,原址北四川路141号,后门牌更改为1019号。因距鲁迅寓所较近,鲁迅在沪的最初几年多在此院就诊,并与不少医生、护士等相识相交。1929年9月27日,鲁迅之子周海婴在此出生。1949年后改名第四人民医院,为区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00至2017年间曾为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原名作为第二冠名)。医院大楼上方跨越一条通道,即四川北路1856弄,正名“阿瑞里”,旧时弄口电车站也以阿瑞里命名,故为四川北路北段知名里弄。


四院大楼下的阿瑞里弄堂(张渊源 摄)



公啡咖啡店


公啡咖啡店20世纪80年代建筑旧影


现址四川北路1915号(原址1093号,旧建筑已拆除改建为7层商厦)。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艺界的一些会议或著名进步人士的约见,往往就在公啡咖啡店的楼上进行。“公啡”离鲁迅寓所及内山书店等都较相近,因此鲁迅经常在此会友交谈。



内山书店



施高塔路内山书店大门旧影


日侨内山完造开设的书店,初在北四川路魏盛里(即四川北路1881弄,今不存)。1929年迁至施高塔路11号(山阴路旧称施高塔路,Scott Road,今址为四川北路2048号),为坐北朝南西式砖木假三层楼房。1927年,鲁迅在内山书店购书时与内山结识并结为挚友。内山书店吸引了众多中外文化人士,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内山书店旧址今貌(张渊源 摄)



千爱里


1933年,鲁迅与内山完造在千爱里内山寓所前合影


位于山阴路2弄。是鲁迅晚年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千爱”取“爱及千家”之意,建于1920年代初期。其中的3号就是内山完造夫妇寓所,也是鲁迅避居的其中一个处所。


举办“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会”的千爱里40号房屋旧影



拉摩斯公寓(北川公寓)


图片

即四川北路2079、2087、2093、2099号。1920年英人拉摩斯建造四层钢筋结构公寓一排,具装饰艺术风格。鲁迅从1930年5月至1933年4月曾在北四川路194号(今四川北路2093号)三楼4室居住。1976年加建一层,成为五层楼。20世纪90年代门前四川北路局部改道,形成一座小形斜角街边花园。


拉摩斯公寓一角(张渊源 摄)



大陆新邨


大陆新邨鲁迅故居(张渊源 摄)


包括山阴路132弄(1—9号)、144弄(11—20号)、156弄(21—30号)、168弄(31—40号)、180弄(41—50号)、192弄(51—60号)大陆新邨9号(今山阴路132弄9号)系由内山完造用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所租。1933年4月11日,鲁迅从拉摩斯公寓迁此,一直住到逝世。1959年5月,大陆新邨鲁迅故居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鲁迅在大陆新邨寓所附近留影



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张渊源 摄)


位于甜爱路200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内东首。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座人物性纪念馆。1950年筹建,同年11月周恩来题写“鲁迅纪念馆”馆名,1951年1月7日对外开放。起初设在山阴路大陆新邨故居处。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前夕,新馆建成,重新布置鲁迅生平陈列,同年10月对外开放。



虹口公园(鲁迅公园)


1920年代虹口公园大门前


公园南大门在四川北路2288号。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将鲁迅墓自万国公墓迁此新建。1961年3月,鲁迅墓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88年10月,虹口公园正式启用鲁迅公园名称。


鲁迅公园内的鲁迅塑像(张渊源 摄)



公园坊


公园坊弄口旧照


位于虹口足球场对面,西江湾路476弄。因邻近虹口公园西侧,故名公园坊。弄内有三排造型相同的三层楼房,每排五六幢,其中第三排的24号即鲁迅资助开办经费,并亲自前去演讲的野风画会会址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