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 《乔乔的异想世界》:儿童视角,荒诞现实

2020-08-03 09:30:37 来源:凤凰娱乐

影向标|第二百一十三期

《乔乔的异想世界》

得分6.5分

1.奇爱博士9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一部兼具笑点萌点哭点的优秀佳作,以儿童的视角和悲喜剧融合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曾经拍摄过《雷神3》的维迪提导演,展示出自己在大成本工业制作之外严肃小品的创作趣味,做工精致准确,就是风格和形式感这回有点太像韦斯·安德森了。

2.胤祥8分

电影学者。

多伦多大爆款。鉴于小朋友实在是太萌了,还是可以给到四星的。

影片有很强的漫画感,也是比较符合爱幻想的少年的心理(其实这个手法也比较常见),纳粹喜剧化也基本是此前套路,不过影片的处理还是很有趣的(imaginary friend/超我,是元首本人还是很独特的,虽说很多评论认为这个简直是匪夷所思破了底线了……),笑话写得是真好笑(也是为数不多必须用英语拍的德国题材,真的,换成德语读字幕绝对没有这么好笑)。

影片最好的地方还是写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前把细节藏得够好,所以在创伤时刻到来的时候才会格外地感人。(捷克电影基金支持,全片在捷克拍摄)。

3.桃桃林林8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影片以儿童视角切入二战以及纳粹题材,并以略童话、恶搞喜剧的方式处理,难怪有不少人会提起《美丽人生》,当然,也不一样。

影片其实还是非常塔伊加·维迪提的风格,才会在这样一个严肃题材如此的胡闹与肆意疯癫。表面是恶搞喜剧,骨子里却又是伤感的。

故事并不深,重要的还是孩子的视点很容易让大众共鸣吧。几个配角表现其实更出色,斯嘉丽·约翰逊的服装和发型都美呆了,完全看不够;山姆·洛克威尔则用仅有的几场戏证明着自己的表演才华。

属于整体很娱乐,却又暗暗伤感的电影,也是因为这种元素混搭,才会让观众在看完后的情绪会非常复杂,很难用好笑抑或感动的单一情绪来描述。另外,配乐真的很亮。

4.西帕克7分

影评人。

1945年加入纳粹,真不是好时候。以韦斯·安德森式的儿童喜剧展现纳粹儿童团的洗脑夏令营。

历史总是相对的,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也不应该绝对。

5.陆支羽7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 相比那些更深刻、更沉重的反纳粹经典,这部电影更胜在视角足够独特;即便导演似乎有意绕开了人性的包袱,但以这样的幻想喜剧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2. 导演塔伊加·维迪提自己饰演的希特勒一角,有着出其不意的反差之效,同时也投射了导演本人对反派的作者性思考。

6.电子骑士7分

影评人,在《科幻世界》开有科幻电影专栏。

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二战,故事轻巧有趣,导演饰演的希特勒是亮点,每次出现都妙趣横生。

影片问题也是过于清浅,厚重的底色和主题被掩盖和消解——尽管导演本来就想用消解的态度处理。对比之下,就会觉得《潘神的迷宫》对儿童视角与真实历史的残酷处理得更出色。

此外,没有使用德语也是败笔,让影片好莱坞味道十足。不过,看到片中少年真诚信仰的失落,仍然感慨万千。

7.闵思嘉6分

影评人。

用孩童视角去展现一段沉重的历史,并不是举重若轻的解构,而是以一种刻板印象去呈现另一种刻板印象。

8.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有几个很好的点,例如人脸一般的建筑物,静默地看着人间惨剧。整体上,还是觉得过于儿童心态,当作一个儿童片来看还不错。

它也过于偏向儿童的一面,而没有更为深层次的人性挖掘。

9.风间隼5分

影评人。

幻想人物,儿童视角,荒诞现实,所有手法都不新鲜。体现出了好莱坞善于将一切艺术创新融入主流叙事的本色。

质感做得过分鲜亮了,感觉是影城里拍出来的。所有对邪恶的展现都过于幼稚,这用“孩子眼中的世界”是解释不过去的,毕竟拍的不是儿童片。

只有老妈死的那个场面稍微有点触动人心,不过说实话,斯嘉丽对这个角色而言有点过于漂亮了。

10.王昕4分

电影研究者。

影片以《月升王国》式的影调、成长故事的套路,将有着繁复政治经济文化成因的法西斯意识形态再现为简单的洗脑欺骗。

暗格中的犹太女孩(在场、隐形之母)对想象中的朋友希特勒(缺席、幻想之父)的置换,更是欲望/爱冲破偏见、“杀父娶母”、法西斯(权力)色情化的多重滥套的合并。

乔乔最后放弃的欺骗与犹疑,再度将法西斯主义归因于某种垄断的信息权力(类似《地下》的情节,却不像《地下》那样深刻勾连着变迁的历史与政治)。

然而,互联网时代全球高涨的民粹主义已然证明这种脱离政治经济分析的简化解释的无效。在危机深重的此刻,二战的悲惨教训也不太适合被生产为一个混杂而刻意的商业奇观。

11.赛人4分

影评人。

只有异想,而没有世界。其实也谈不上有什么异想。全片有种不请自来的僵硬,以及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的懒惰。

总之,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些陈腐。

《抵达之谜》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赛人4分

影评人。

影像上颇有追求,且能有所实现。但还是有着动机不足,姿态来凑的症状。

跟大部分的青春书写一样,总想把人生停留在尚未真正成长之时。仿佛成长本身,是种原罪。

不过,还是要说,假如宋文能解决文本,并在演员选择和随后的调控上更精准一些,他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刺猬索尼克》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桃桃林林6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还是比较套路的娱乐片,感觉合家欢更适合。剧情本身非常简单,速度飞快却孤独的索尼克,与他的人类朋友一起对战反派,并最终和人类成为好朋友。

索尼克的展示方式类似闪电侠,片中也致敬了闪电侠和《生死时速》。金·凯瑞的反派其实设定非常刻板,但是他还是努力以自己的方式给这角色更多空间,神经质一样的东西,也帮影片提升了不少。

2.耳朵5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整个片子完完全全就是在看金·凯瑞,实在太过于亮眼了。至于剧情什么,大概就是一个标准商业片,可惜现在电影院不能吃爆米花,这个电影很值得配一盆爆米花。

3.闵思嘉4分

影评人。

低幼且童话,可与超级英雄的孤独感划等号,这算是面向小孩的超英故事,金·凯瑞的表演拥有反派的气场,却可惜不在故事的低幼语境中。

《白狮奇缘》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奇爱博士6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公映前曾经和导演女主演有过交流。环保题材,人与动物的情感,处理得中规中矩,本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但考虑到本片完全采用人和狮子的真拍,没有特技支持,风险极大,还是非常佩服的。

《白云之下》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闵思嘉6分

影评人。

草原以其广阔成为禁锢,城市以其紧密成为想象的自由世界,比较常规的传统与现代、原始与文明对比的矩阵。一个用离家来诠释“归属感”的故事。

《妙先生》

得分6.4分

1.王昕8分

电影研究者。

足够特别,以至于可以搁置其中的生涩。

在江湖和奇幻氛围中,影片通过冰纨玉和火蝉蜕的贸易,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由中心(乾天城)-半边缘(雨雾镇)-边缘(昆吾村)组成的依附体系。

田地荒废的堕落、苦寒病缠身的疼痛,则是比较优势原理下的区域分工给边缘、半边缘地区造成的苦难。

而由老头、女人和小孩构成的调查三人组(武侠小说惯例中最惹不起的三种人),最终洞察了这一链条在本质上的无以为继。

彼岸花孢子扩散造成的人类堕落将加深边缘对中心的依附、进而扩大生态危机(治疗苦寒症的火蝉的灭绝),最终造成人类毁灭。

换言之,该片在“杀好人、救坏人,主动献出生命的选择”的絮絮叨叨之外,可以清晰地读作一则批判资本主义/发展主义(发展产生的问题将在发展中解决)的寓言。

影片创造的无数的神奇生物,丁果对“人间”一词暴露的自大的嘲弄,都是这种态度的延伸。

而萧笃选择用生命赌一把,赌这个自毁的循环链条有可能停下,则是如今越来越少见的豪情。

2.风间隼7分

影评人。

满篇中二的说教和热血,让人想起徐克的电影世界。与《大护法》一样,主创对于“善恶”的观念太刻板,妨碍了深入,但有这个思考,就比大投资商业片的各种逢迎和装傻来得强,至少有中国电影该有的真诚。

卖身女在评弹中葬身彼岸花一幕声画俱佳,我觉得能在中国影史留下一笔。最后大战讨论的其实是一个“选择与善恶孰先”的道德伦理困境,不新鲜但值得玩味。

3.陆支羽6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跟不思凡的《大护法》一样,这同样是一个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奇幻世界,以象征性的彼岸花之名,展开关于善恶抉择的人性考验。

2. 试问,以好人之死拯救乌合之众真的值得吗?这世上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吗?影片中,无论是男主角还是三位宿主,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电影外,我们又何尝不曾在午夜梦回时,被这些看似遥远的灵魂拷问吓得大汗淋漓。

4.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算是一个鼓励分,画面质感是很好,但世界观的设定方面不如《大护法》,而且过分热爱讲道理,开创了一路“讲道理”国漫新风。

讲讲道理,再放放周深的主题曲,又讲讲道理,再放放歌,一部电影就完成了。

5.路西法尔5分

文艺学博士。

夺走好人的最后一件衬衫这个设定不就是王朔贯穿在《渴望》里的思路吗?只是王朔对刘慧芳的道德观念实际上是讽刺,却被大众解读成了赞美。

萧笃这种“躲避崇高”的角色难道不也是继承自王朔吗?所以整个片子给我的感觉是内核是在九十年代孕育的,不属于当下的文化氛围,所以它能刺痛我。

三十年的时间为这个作品增添的是丁果这个角色,丁果本身是极度冷漠和厌世的,对天地不仁的现状已经被动而全然地接受,对道德主义和王朔的反道德主义都是疏离的,虽然他与后者显然更有共同语言一些。

正是这种道德冷感拉开了今天的观众与九十年代的距离。

影向标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