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评点新冠“高考”的上海答卷 “疫后谈医,灾后论防”专家论道

2020-07-17 12:35:22 作者:刘轶琳 孙国根 来源:东方网 选稿:孙衍康

东方网通讯员孙国根、记者刘轶琳7月17日报道:记者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获悉,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主办的第十五届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今年主题不同寻常:疫后谈医,灾后论防。该论坛已坚持15年,以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探讨中国医改之路,交流中国医院管理经验著称。

现场,曾奔赴武汉第一线或作出重要贡献的的抗疫战士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副院长徐正梅、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雷撼、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副主任护师李晓静、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柏涌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刘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等出席论坛,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任论坛主席。

邬惊雷在《从新冠防控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题演讲中说,从实践来看,特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倚重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已成为其重要功能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社会判断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依据。本次疫情发病情况远超预估,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直接对医疗资源使用及防控措施的选择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建设,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卢洪洲在《上海堡垒——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执着与坚持》主题演讲里,以生动的案例叙述了上海防疫堡垒是如何建成、曾面临的发展困境、如何升级、如何应对本次战“疫”的工作,以及堡垒的下一步规划。卢洪洲认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堡垒,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继续密切开展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才能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抵御百年一遇的传染病大流行。

张文宏在《学科传承,新冠“高考”》主题演讲中,首先谈了中国感染学科创建与演变的先驱学科华山感染科的发展历程;谈了“新型病原体的跨界传播预警”,如何完成一带一路相关输入性传染病的72小时救援;也谈了新冠疫情暴发,上海华山医院最早成立一线救治团队的故事,以及上海新冠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中关于新冠病人出院的“上海方案”,该方案首次提出必须同时符合相关6条标准才可出院;并认为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我们必须重启生活,没有必要过度的焦虑,并应具有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和准备。

陈尔真在《抗疫前线的人文关怀》主题演讲中回顾了武汉保卫战。据了解,陈尔真率领的第三批医疗队,正月初四从上海出发,共148位队员。陈尔真说,我们这支队伍去武汉时有64名党员, 20名是民主党派,有50人写了入党申请书,最后25个火线入党了。既然去了,责任所在,就要坚持下去,就要拼,因为国家需要你。这次抗疫的胜利体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效率,我们都是英雄,如果大家不努力,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马昕在《方舱医院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心得》主题演讲中说,方舱医院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心得给我们带来四大思考,一是公共建筑要预规划,即城市建筑进行临时医院改造时要预先进行可能性排摸,制定快速改建预案;新建建筑时,感控、应急专家应参与设计等;二是应急物资要预储备;三是应急物资要“平战结合”,既能满足日常临床使用需求,也要考虑便携、轻便,能够快速打包;四是多团队要协调演练,因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多学科、多单位、跨部门需配合,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联合培训和联合实战演练。

刘华在《决战雷神山-中医的作用和管理思考》演讲中说,疫情早期在认识、沟通和了解方面,中医的参与率和作用发挥不足,应当充分发挥中医作用,取长补短;中医应对疫情的人才队伍十分薄弱;缺乏中医药防疫物资的储备,应具有科学、正确的宣传导向。

高解春在点评与总结中说, 要科学理性的看待疫情,小小的病毒已给我们很多教训,一是科学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决策也很重要,但我们更需要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希望有一个有效、敏感、科学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预警体系,也希望这一体系是一个法律的体系,是一个自动启动的体系,是一个更少的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体系。公共卫生问题一定要被高度的重视,任重道远,但这一定是方向。二是学科建设始终是医院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无止境,它将决定我们所有学医人的管理之道。三是医院管理是一门学科,非常重要,希望从事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的人永远记住这次疫情,永远以史为鉴,快乐地走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