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万物皆可炒”是病,得治!

2020-07-07 10:59:17 作者:张国栋 来源:东方网 选稿:郁婷苈

“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炒鞋、“10后”炒盲盒……据报道,时下“万物皆可炒”似乎成了一种潮流,球鞋、服饰、玩具等商品均成为投机者热捧的对象,不少年轻消费者更是在所谓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涨幅的诱惑下进场,期待实现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真实情况却是,一大批“接盘侠”成了被收割的“韭菜”。(7月6日《经济日报》)

媒体揭示的“真实情况”不假,不仅大学生炒鞋惨遭“割韭菜”的新闻不绝于耳,以“炒鞋”而为公众所熟知的得物APP更是因屡被投诉售假货猫腻多,被中消协点名。炒鞋如此,炒其他一些商品,结局亦大同小异。换言之,炒货真正赚钱的是少数,损失最大的一定不会是资本方和专业炒货客,没有经验只是看着圈子火热想要捞一笔的散户会“损失惨重”。

这也难怪。从商品本身的属性来看,球鞋、服饰、玩具属于日常消耗品,并不像股票、期货等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具备与高溢价匹配的价值,且供给端容易被控制,其市场价格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投资风险高。如一些品牌鞋帽,归根结底只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虽然会因稀缺性、流动性等原因在短期内出现价格波动,但消耗快、更新频率高等因素也会使其大幅贬值,只有极少的商品会因为历史、特殊文化印记等原因出现保值功能。如果不假思索,盲目“接盘”,难免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值得注意的是,在“炒货”风潮背后往往有一个完整的、隐匿的利益链条。部分投机者以“一夜暴富”“高回报”等为噱头,以“粉丝经济”为掩饰,利用线上社交群宣传推波助澜,甚至为参与者提供在线贷款放大杠杆。这种行为,名为“炒货”,实则是一种过度金融化的表现,不仅会给盲目跟风的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稳定。

也许正因为如此,早在去年10月,相关部门就已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警示,但炒鞋市场经过短暂调整后,又日趋火热,同时还衍生出炒服装、炒潮流玩具等新变种。

这说明,遏制任性“炒货”,靠单一而乏力的“警示”不成。针对“万物皆可炒”的乱象,相关部尚需与时俱进,全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互联网炒货平台的监管,遏制恶意炒作行为。应重点打击炒货利益链,对无良炒货平台及融资服务平台,该封杀的封杀,该取缔的取缔。同时,对盲目参与炒作的群体加强风险宣传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和消费观。此外,各市场主体也应回归理性,摒弃短期套利、一夜暴富幻想,避免被别有用心的投机分子利用,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总之,“万物皆可炒”冲动背后,多是一种市场投机行为,泡沫巨大,风险很高,是病,得治!而且得趁早治、抓紧治。得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