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清水绕城郭

2020-07-07 04:47:00 作者:潘旭涛 来源:海外网

image.png

无锡巡塘古镇。锡水 摄

2018年6月,全国全面建立起河长制,到今年6月,整整两年时间。河长治水成效如何?6月上旬,记者来到江苏省无锡市采访。

记者发现,这里的河长制不仅“有名”,更“有实”。无锡市率先开始了“有名”——让市县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无锡市也真正做到了“有实”——河长重实干、有作为。

有了河长,无锡又见清水绕城郭。

担起责任——

李区长爱较真儿

去年12月,李先光调任无锡市梁溪区副区长,成了区级河长。刚一上任,他就把一份闸站设计方案退了回去,原因是图纸上没标等高线。

“不知道地势高低,我怎么判断在哪儿建闸站合适呢?”李先光解释说。治水时,他就是这样较真儿,看图纸如此,巡河更是如此。

今年4月的一天,李先光到南兴塘河巡河,站在桥上,往水里望去——有气泡!

“可能是甲鱼。”身边的人说。

“不像,我得下去看看。”

李先光找来一艘清理垃圾的小船,靠近冒泡的地方一瞧,果然不是甲鱼,而且气泡周围的水变浑了。“很可能是企业偷排。”李先光想。

于是,他坐着小船,循着一处处冒泡点,开始溯源。就这样,船开了近10公里,前方再也找不到冒泡点了,线索就此中断。

总要查个水落石出。李先光又叫来作业人员,下水一探究竟。手一摸,是管子。原来,这是曝气增氧管。正常情况下,曝气增氧管气孔朝上。可能是被行船撞到了,管子局部翻转,气孔朝下,喷起了淤泥。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先光站在一幅梁溪区水系图前,手不停比划,熟练地介绍着流域治理情况。完全看不出,他是位上任不久的“新河长”。

肯下工夫自然见成效。2016年,梁溪区黑臭水体数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多达22个,如今,全区已经消灭了黑臭水体。

“河长制不是‘挂名制’,河长‘有名’更应该‘有实’。”无锡市水利局局长张海泉说,推行河长制就是要改变“九龙治水”、各行其道的状况,一个河长综合包干、整体协调、全面治理,从而使治水一盘棋。

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牟晟,也是去年刚上任的河长。一到岗,他就遇到了件棘手的事。

早些年,一位姓冯的老板在九里河建了码头,运砂石沥青。如今,九里河变成了调水通道,冯老板的手续也过期了,可他就是不搬走。

有段时间,牟晟几乎天天给冯老板打电话,但他从来不接。几经辗转,牟晟终于联系到了冯老板,约见面约了五六次,最终,冯老板同意见面聊聊。

一见面,冯老板就怒气冲冲地问道:“凭什么赶我走?”

牟晟没有直接讲政策,而是先肯定冯老板对当地的贡献,又聊了些家长里短。慢慢地,冯老板情绪稳定了,也吐露出了真实想法:“我的码头过不了环评,我知道早晚要搬。可你们催得太急,让我心里不舒服。”

思想通了,后续就好办了。去年12月25日,码头设备拆卸完毕。3天后,码头复绿。记者到现场看到,曾经的码头已被一层低矮的绿树覆盖,河里的水草长了起来,爬上了驳岸。

虽说当河长时间不长,但牟晟处理了不少问题:扑下身子到村里安排工程建设,调动多个部门集中解决难题,等等。“治水是个慢活儿,当河长要有耐心、有恒心。”牟晟向记者说。

长效治水——

老蔡回村住了

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马鞍村有条蔡巷浜,蔡巷浜岸边有幢二层民居。记者站在这幢民居对面,眼前是一片诗意的乡村水韵:灰白民居与拂堤垂柳对望,蓝天白云与粼粼水波呼应……

马鞍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王伟峰说,马鞍村的治河故事,可以从这幢民居说起。

长期以来,蔡巷浜接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水质一直徘徊在劣五类。2017年,蔡巷浜被区里列入整治范围,村民不能再向河里倒污水了。但王伟峰发现,还是有一户人家,天天到河里洗马桶。

这户人家就住在这幢灰白色民居里。房子是村民蔡仁根的,但他长年住城里,里面住的是外地租户。

王伟峰想劝说租户,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租户说了,在家洗马桶不方便。王伟峰多次登门,没想到反而惹怒了租户,他扬言:“以后我专挑领导来检查的时候洗马桶!”

自己劝说无果,王伟峰找来了租户的老乡,请他们帮忙游说。这招挺管用,租户答应不再到河里洗马桶,但也撂下一句话:“你们这就是一阵风,刮不了多久。”

“刚开始,确实有人认为治水是一阵风。事实说明一切,3年时间里,我们种水生植物、建净化槽、过滤农田污水,蔡巷浜水质长期稳定在三类。”王伟峰说,有了河长制,就有了长效机制,治水更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记者提出想采访一下租户,王伟峰笑着摆摆手说,“已经搬走了。”

“就是因为那场争执吗?”记者问。

“不是。”王伟峰说,“村里环境变美了,老蔡就回村住了,没再跟租户续租。”

回村住的还有华卫明一家。华卫明是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人,在洛社镇镇区上班,20多年一直住在镇上。去年10月,他们一家搬回了村里,因为村里的环境太美了。

万马村上有个500多亩的万马白荡,曾是一潭死水,分布着大大小小50多个鱼塘。渔民投放饲料,污染了河水,水流不畅的地方,河面经常是褐色的。

2016年底,洛社镇对万马白荡进行了退渔、清淤、护岸、水系联通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如今的万马白荡树木葱葱、流水潺潺、白鹭翩翩。2018年,江苏省水利厅审定通过9家省级水利风景区,万马白荡水利风景区就是其中一个。

万马村村委会主任赵志诚是村级河长,他向记者表示,“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他举例说,光是不让村民往河里倒剩饭这件小事,就费了不少劲。

万马村村民有个习惯,剩菜剩饭倒进河里。村民们认为,这样可以顺便喂鱼。“但水就变浑了,水面到处是浮油。”赵志诚说,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村民才基本改掉这个习惯。可有个人,就是不改。

他叫赵静佐,今年70多岁。老赵不听劝,一方面是脾气倔,另一方面是想偷点懒。老赵家紧邻着河,吃完饭,随手把剩饭往河里一丢,比倒进垃圾桶省几步路。

一次闲暇的时候,赵志诚叫上老赵到河边遛弯儿。走近老赵家屋旁的栏杆,只见上面斑斑点点,到处粘着剩饭。见状,赵志诚拿来抹布,擦了起来。老赵在一旁瞧着,脸上有点挂不住。慢慢地,老赵改掉了旧习惯。

当初,万马白荡综合治理时设定了“四步走”:第一步以治水促生态,第二步以治水抒情怀,第三步以治水惠民生,第四步以治水兴经济。如今,综合治理已经走到了第四步。“依托万马白荡,我们打造了尚田文旅小镇,成功吸引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赵志诚说。

公众参与——

胡大叔改行了

洛社镇张镇桥村青龙桥河畔,有一条蜿蜒小径。记者沿小径前行,拐进开阔处,看见一幢小房子。绿树环抱、清水绕屋,一种清净闲适的气息迎面而来。它叫“先锋驿站”,是村民休闲的去处。

两年前,这里可没有驿站,只有一个低矮破旧的仓库,趴在杂草丛中。很多村民记得,两年前一个冬日的夜晚,仓库里发生了激烈争论。发起这场争论的人叫谢玲。

2018年2月,谢玲就任张镇桥村党总支书记,当上了村级河长。谢玲不是空着手到村里的,她带着一份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给出的规划。仔细研究规划,谢玲心里有些没底。

根据综合整治规划,张镇桥要拆除不少河边违章搭建。谢玲知道,这事有难度。

“河长不能是光杆司令,治河一定要动员老百姓参与。”谢玲向记者说。于是,她在村里发起了一次大讨论。

2018年2月的一个晚上,村民代表们陆陆续续走进仓库。

“青龙桥河已经流了500年,还能再流500年吗?”这话从谢玲嘴里说出来,多了几分英气。这个小个子村干部,思路清晰、谈吐麻利。

村民被触动了,现场一片沉默。

紧接着,谢玲把规划告诉了大家:“紧挨着河建的鸡棚、鸭棚、豆腐作坊污染太重,有些河段臭得人捏着鼻子走。没办法,这些东西要拆掉……”

“我们全家就靠这个!”没等谢玲说完,村民胡荣青嚷嚷了起来。胡大叔在河边建了个养殖场,不愿意拆。

又是一阵沉默。

过了一小会儿,有村民发话了:“你倒是赚钱了,我们跟着遭殃!”

你一言我一语,两人争论了起来。其他村民也开始插话,争论越来越激烈。

就在这时,村委会主任跑了出去,悄悄叫来了胡荣青的几个堂兄弟。在堂兄弟的劝说下,胡荣青的嗓门渐渐变小了。

谢玲一看,时机到了,就亮出了“底牌”。她承诺给胡荣青介绍一份工作,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

半个月后,胡荣青拆掉了养殖场。在谢玲的帮助下,胡荣青到了文汇钢业工作,一年能挣差不多10万块钱。最近,胡荣青干得更带劲儿了:“老板说了,今年还要涨工资。”

就这样,村民集体议事,思想统一了,参与治水的积极性更高了。河道清淤的时候,村民们自发上前搭把手,弄一身泥也没怨言。无论刮风下雨,总有村民划着小船清理河面。

两年付出,收获满满。78岁的村民张金正说:“臭水沟不见了,鱼虾又回来了,小时候的记忆也回来了。想吃螺蛳,到河里抓一把,回家一煮,就能吃了。”

“好环境是村民们亲手打造的,因此他们格外上心。”谢玲说。今年3月,一场误会印证了谢玲的说法。

有村民跑到谢玲这儿反映:“河水出问题了!”谢玲赶忙去查看。河面上泛起一片红色,像条带子。谢玲也判断不出原由,就请来了水利专家。

专家到现场一看,笑了:“这是些红色微生物,水质好才能存活。这几天气温回升,它们就扎堆儿出现了。”

谢玲说,治水护水已成了村民的习惯,往深里说,是一种情怀。

(记者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07日 第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