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诗歌中的中国外交

2020-07-03 10:23:51 作者:王佳烨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旭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爱心物资包裹上一句句体现中外人民深情厚谊的诗歌格外暖人心。古往今来,你知道哪些记录中外交往、抒发所思所感的“外交诗”呢?古人如何描述外事接待、点评天下事?董必武诗句“争论中心为委托”中,“委托”一词居然是英文?!

新中国外交史是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华丽篇章。6月29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剑在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以鲜活的诗例和精彩的点评,讲解“诗歌里的中国外交”。这是市友协部分处室党支部开展“四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中一次集中学习。

杨剑

诗意外交史中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

讲座伊始,杨剑介绍了古籍中记录外交活动的常用词,比如,“象胥”是翻译,“環人”指仪仗队,“远人慕化而来”、“使人将命而出”则是对官员接待来客与使节出访的描述。

在杨剑近年来收集整理的外交诗中,既有对重大外交事件的亲历,也有对使节出访和外事接待的记录,既有对中外民间交往的描述,也有对重要外交人和事的追忆与感怀。

宋代诗人苏轼《送子由使契丹》正是一篇描写中原使臣出使域外的作品。“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是此行使命,“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寄语不忘家国故土,“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则是告诫纪律。

从屈辱悲壮、立志抗争到开放自信

中国的近代史遭遇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在当时的诗作中亦有体现。比如,《马关条约》签订后,晚清思想家康有为、爱国诗人丘逢甲等人就在诗中表达了悲愤之情。

历史的脚步在奋斗中不断前行。1945年,新中国成立前,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国解放区代表,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并用诗记录了当时的感悟——前景光明,亦任重道远。

“争论中心为委托,商量大事不糊涂”,这是董必武同志对联合国大会所作的一句描述。有意思的是,其中的“委托”一词并不是中文词,而是一个英文音译词。杨剑解释说,“委托”实为“veto”,指的是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而这正是当时制宪大会上的“争论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交往日趋成熟稳健。在讲座的后半段,杨剑继续通过诗歌,介绍了国际风云激荡中智慧豁达的中国外交人与不断前行的中国外交外事。

——毛泽东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把听众们重新带回世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

——叶剑英的“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让听众们重温了中国与亚非拉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的友谊。

——从周恩来赴日内瓦谈判“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樽俎折强权”,到乔冠华等外交官在联合国的会场上“前年来此射长蛟,白浪如山意气豪”,听众们体会到新中国外交的意气风发。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任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在会上的“开怀”大笑成为经典瞬间。他也曾作多首脍炙人口的外交诗,体现了新时代外交人的自信与豪迈。

在当天分享的作品中,有一首来自海外政要的外交诗,这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所作的《怀念中国》,杨剑和讲座听众还一同清唱起这首诗的同名歌曲。

杨剑以诗歌为线索回顾了邓小平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博鳌论坛的筹办,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历史进程。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对外交往史中一座新的里程碑。讲座上,杨剑分享了当时他所作的一首诗:《咏上海世博会》。那时,他从世博会开幕盛况联想到了康有为《登黄鹤楼》中的“中原万里对西风”,写下了“中原万里纳西风”。从“对西风”到“纳西风”,正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与列强抗争,到如今愈加开放与自信的真实写照。

中国外交伴随着中国的强盛,中国外交促进了中国的崛起。两个小时讲座令听众们意犹未尽、深受鼓舞,不仅在“诗意”中感受到了中国对外交往历史的风云变幻,更从“诗史”中体会到了外交外事工作者的修为、品质和精神。

现场摄影:郭盛麟

诗作讲解配图由杨剑老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