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初心 沪剧《芦荡火种》重回沙家浜实景演出

2020-07-01 20:07:00 作者:曹玲娟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7月1日,由上海沪剧院创作的经典沪剧《芦荡火种》在其故事原型诞生地沙家浜展开一场沉浸式实景演出。这也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九周年,由上海沪剧院和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的共建活动。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红,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徐峰,原“沙家浜”部队老领导高建国中将,以及上海沪剧院、常熟市委宣传部、常熟市旅游协会、常熟市锡剧团和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等领导及嘉宾共同出席此次活动,并欣赏沪剧《芦荡火种》中多个唱段的实景演出。

2020-07-01 182152.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沪剧《芦荡火种》创作于1959年,由文牧执笔,根据崔佐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由上海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于1960 年1月于上海首演,1962年8月经修改后重新推出,好评如潮。1963年12月,上海沪剧团应邀专程赴京演出,刘少奇、彭真、李先念、陈毅、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观看并高度评价。赴京汇报归来,上海沪剧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再次公演该剧目,曾创造连演满九个月、演出310场,观众超过51万人次的惊人记录。

与此同时,北京京剧团把这个反映抗战时期新四军和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沪剧现代戏搬上京剧舞台,扩大了该戏的影响。 当时毛泽东主席不仅亲临观看,充分肯定,还对戏的修改加工提出了具体意见。根据他的建议,京剧移植演出定名为《沙家浜》。

近年来,沪剧《芦荡火种》几度恢复上演,每一次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自沪剧《芦荡火种》诞生至今,已先后演出700余场,观众人数超过100万。

沙家浜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芦荡火种”故事原型的发源地,也是“沙家浜”部队的诞生地,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双拥文化等。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的形式,让所有演出者、参与者、观看者们实地体验多种文化在沙家浜的传承。

2020-07-01 104538.jpg?x-oss-process=style/w10

演出以春来茶馆、芦苇荡等实景为表演场地,共向观众奉献了《芦荡火种》之“智斗”“开方”“坚持”“审沙”等多个唱段的精彩演绎。“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

演出由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带队。演出期间,茅善玉向现场观众讲述了沪剧《芦荡火种》的创作渊源,并与大家分享了艺术创作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动人的故事。“沪剧是个擅长表现现代生活的戏曲剧种,沪剧历史上曾经创作演出过不少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优秀现代戏。特别是《芦荡火种》,不仅闻名全国,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而且对整整几代人的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持久、深远和重要的影响。”

年近九旬的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也来到演出现场,为大家讲述了“沙家浜部队”这支从芦苇荡中走出来的革命队伍的发展历程。

2020-07-01 100358.jpg?x-oss-process=style/w10

活动中,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红与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共同为“上海沪剧院沙家浜体验创作基地”揭牌。

沪剧《芦荡火种》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文艺舞台,戏中的阿庆嫂、郭建光、沙老太、刁德一和胡传魁等主要人物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典型形象。此次演出中,每个剧目演出前均安排青年演员介绍唱段的环节,这也象征了沙家浜“火种”精神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