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这个展览放大了这一年的所有“细节”

2020-06-23 18:58:40 作者:熊芳雨 来源:东方网 选稿:沈昊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6月23日报道:1920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从孕育到诞生,从早期组织到正式成立,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历史洪流走向了共产主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走向正式成立”的脉络,今天推出了《星火初燃——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

这个展览把时间聚焦在1920到1921年,放大了其中的故事细节,让观众深入了解一年间发生的多个事件,历史的选择也在这一年有了重大改变。记者现场看到,220余件珍贵馆藏文物和历史图片分为“时代呼唤新的革命领导力量”“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酝酿与成立”和“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三个部分。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为何在五四运动后一年建立?又是为何发起组成立一年后就召开了一大,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其中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五四运动影响,觉醒进步青年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在第一部分“时代呼唤新的革命领导力量”中,第一件展品《浙潮第一声》引人注目。这是五四运动后,1920年6月由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编辑出版的,记载了当年浙江“一师风潮”。有观众好奇,浙江的“风潮”与上海的共产党发起组有什么关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道出了几个姓名,让大家恍然大悟。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这些发起组主要成员,当年都是浙江一师的青年师生。大家后来都辗转来到上海,成为了发起组的骨干。薄薄一本小册子,背后却蕴含着“一脉相承”的故事,这本小册子是首次展出的文物。

展览柜还有一件首次展出的文物,《马克思经济学说》,它的译者陈溥贤以前鲜少受到关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这个名字近几年被更多人提起。陈溥贤是五四时期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当年和李大钊共同主持编辑北京《晨报》副刊,从1919年5月5日起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陆续翻译连载马克思《劳动与资本》、考茨基《马克思经济学说》等论著。

据悉,220余件珍贵馆藏文物和历史图片中,近1/3都是首次展出。

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三本书影响最大

徐明指着放在同一展示柜中的《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和《社会主义史》说,“毛泽东曾回忆,1919年到1920年,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这三本书对他影响最大”。在展览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珍贵文物。《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阶级争斗》译者是恽代英、《社会主义史》译者是李季,他们都是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特别重视理论宣传,1920年夏成立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就出版了很多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相关的书籍,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也是该社出版的。这些杂志书籍对当时的进步青年有重要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能一步步成长起来,离不开这些理论宣传工作。

在理论宣传中,共产党早期组织敏锐的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工人来说太过晦涩,需要转化为最通俗、最浅显的语言。早期组织的成员都主动到工人中去宣传,俞秀松就曾到厚生铁厂当了近半年工人。在陈独秀组织下,先进青年所写的调研报道发表在《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上。1920年8月创刊的《劳动界》更是面向工人发行的通俗读物。且价格便宜,每本卖1分钱。“从早到晚苦一天,所得不过两角钱”,陈为人著名的劳动歌就发表在《劳动界》。

工人和进步青年,是当时共产党早期组织着力发展的对象。1920年8月俞秀松受命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立外国语学社。展览第三部分“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展出了一本俞秀松用过的日俄词典原件,像砖块一样厚实的词典卷着边。不少进步青年都在外国语学社学习过,刘少奇、罗亦农、萧劲光、彭述之、汪寿华等,他们学习了小半年,后经选拔又去到莫斯科东方大学继续深造。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孕育到诞生,时间很短。所以在早期组织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讲清楚这个故事,让大家明白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在历史中孕育,又走向诞生的。”徐明表示,展览期间,纪念馆还将在线上推出VR全景展览,举行学术研讨活动和系列讲座,以及“寻找诞生地”新媒体教育活动,通过展览研究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多种方式,努力讲好建党故事,迎接建党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