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试点”背后,是破题就医“痛点”“难点”的改革初心

2020-06-09 17:17:46 作者:刘轶琳、张海盈 来源:东方网 选稿:李宗焕

一年一度聊民生。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上海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经受了全方位的考验。今天来到直播间的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不仅谈到了疫情防控工作,更透露不少上海公共卫生领域试点项目的进展。这些试点的推进,正在逐步破解市民就医的“痛点”和“难点”。任何一项医疗领域的改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试点是为了全面铺开积累经验。在这些因地制宜、攻坚破难的创新实践背后,是上海建设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改革初心。

“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项目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互认”是去年民生访谈时的一个“亮点”,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遭遇“信息壁垒”不仅给老百姓增加了看病的费用,各项检查的重复展开也消耗了一定的医疗资源。去年底,针对规定的35项医学检验和9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上海首批试点的38家市级公立医疗机构间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互认。邬惊雷透露,今年年内,上海将实现市级、区级、全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可喜的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的推进,这一试点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邬惊雷表示,今年将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互联互通互认,同时,完善上海与南通、嘉善的试点成果。

如果说医学检查信息的互联互通的改革阵地还主要在“幕后”,另一项始于去年6月的试点工作则把医疗护理服务的范围扩大到了市民百姓的家中。在试点区,居民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完成评估、预约、出诊、结果评价等全流程服务,原本需要前往医疗机构才能提供的导管维护、各类注射、标本采集等护理服务项目,在家中即可完成,极大节约时间和费用,有效展现医疗护理资源下沉潜力。截至今年年5月,上海全市共开展上门护理服务1.1万余人次,对不少高龄、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可谓是个大大的“福利”。

邬惊雷在节目中表示,今年“互联网+护理服务”将从4个试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作为市民期盼的惠民工程,上海明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当前落实“互联网+护理服务”重要载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并选定11类42项服务项目。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社会办医为有力支撑;既注重保护申请人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也对上门护理人员有电子签到、一键报警等技术保障;搭建统一工作平台,建立退出机制……这一条条通过一年试点后总结出来的“经验”里,可以看出上海在城市管理中一贯的精细与智慧。

老百姓就医的痛点和难点,提示着改革攻坚的方向。上海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较多,纳入母婴、中医、康复、安宁疗护等特色护理项目,其中的安宁疗护也是上海一项试点工作。

上海市国内最早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地区之一。2017年9月,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启动会在上海召开,将普陀区列为试点地区。就在几天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2020年本市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下发,提出全面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年内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各区推进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安宁疗护理念与服务向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护理院、社会办医疗机构等延伸。正如邬惊雷所说,“安宁疗护”服务不仅仅是医疗服务温情化,体现的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事实上,上海卫生健康服务的试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敢于先行先试,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相关政策,逐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作为一个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居民健康三大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国内领先,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把老百姓的痛点难点变成攻坚的着力点,改革才能真正取得突破。(张海盈、刘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