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社区云”要来了,加装电梯、停车问题市民可“零距离”沟通

2020-06-08 10:25:15 作者:熊芳雨 汪伟秋 刘昊 来源:东方网 选稿:费一妍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汪伟秋6月8日报道:是否加装电梯、如何解决小区停车难、垃圾如何便捷分类?今后居民碰到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社区云”实现居民与居村的零距离沟通交流。在2020上海“民生访谈”现场,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介绍了近期在研发试行的“社区云”项目,也为大家勾勒出未来“智能化+社区治理”的美好蓝图。

今天是2020上海“民生访谈”第一期。受疫情影响,这是一次“晚来的约会”。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是首位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嘉宾,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上海15位委办局主要领导将陆续走进直播室,一起关注民生、聚焦责任。

各部门间信息不互通,“社区云”打破壁垒

朱勤皓透露,“社区云”项目酝酿已久,在2019年就正式立项、研发,并于去年12月在浦东、黄浦、徐汇、长宁等9个区的20多个街道试点。预计到今年底,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都能应用“社区云”开展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工作。

朱勤皓把“社区云”比作基层落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社会治理一张网”设在基层社区的一个重要端口和平台。

他谈到近年来在社区治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如各政府部门间信息不互通,基础数据库难以共享等,导致数据碎片化、标准不一致。“这样一来,很多程序、应用,就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对基层治理进行支撑,有时反而会因为程序、应用、平台过多,而加重基层负担。”朱勤皓说,“社区云”就是为打破这些壁垒。

“社区云”有两个平台,分别面向社区干部和居民

记者了解到,“社区云”的框架为“1+2+x”。其中的“1”,指的是一个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上接大数据中心,下接各区、街镇和居村;“2”,指的是两个应用平台,即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区治理”平台和面向居民的“居社互动”平台;至于“X”,则代表开放性,可以接入各区现有的社区治理平台,兼容并蓄。

朱勤皓说,对各委办局而言,“社区云”能快速获取社区数据,下沉服务资源。今后所有涉及基层工作的信息,均可线上一键采集,不需要单独开发应用,重复下发指令

对区、街镇来说,“社区云”接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有助于区和街镇汇集社区数据和民情民意,提供决策支持和末端处置通道。

对居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而言,“社区云”的“社区治理”工作平台,是一个减负增能的工具,居村干部既有权从统一的居民信息库中下载信息,也有权及时完善更新,实现居民信息的精准化,有助于未来实现“信息找人”与“政策找人”。

对居民而言,通过“社区云”的“居社互动”平台,依托“居务公开”“社区公告”“在线服务”“自治议事”“邻里互动”等功能版块,可以进行线上社情民意表达和参与社区治理。尤其是在“议事厅”版块,居民群众可以直接对社区公共议题进行投票、发表意见,比如是否加装电梯、如何解决小区停车难、垃圾如何便捷分类等,从而实现居村与居民的零距离沟通交流。

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要让“政策主动找人”

这些年,上海民生保障的政策网日益织密,为了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市民就近就便了解政策、获得资源,市民政局先后试行了“社区养老顾问”“社区救助顾问”等数项“社区民生顾问”制度,取得不错反响,但是这些都是“帮助人找到政策”。而随着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不断完善,以及“社区云”的建设推广,为进一步探索“政策主动找人”提供了可能。

朱勤皓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要让“政策主动找人”,作为民生保障的兜底部门和社会基层治理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部门,我们有义务,也有信心去努力,让“沉默的极少数”也享受到民政的民生服务。他提出自己的希望,届时有更多社区居民通过“社区云”参与自治共治活动。让“社区云”在 “实战中管用”,让“基层干部爱用”,让“群众感到受用”。


民生观察| “智慧”的上海如何做好民生托底工作?这个高频词或许就是答案

虽然比以往晚了两个月,但今年的“民生访谈”还是如约而至。作为每年上海民生政策发布、回应市民关切的一个窗口,2020上海“民生访谈”的第一场按惯例请来了上海市民政局的领导。在不到一个小时的对话中,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谈到了诸多民生托底的工作,在他的介绍中,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平台”。

今年底,“社区云”平台预计将在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全面铺开;规范社会救助资金发放的“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年内将覆盖全市民政系统;而且去年上线的“养老服务平台”不仅推出了手机微信版,民政部门也时刻关注着市民的使用体验,希望不断推出更好的2.0版、3.0版。

如果要用三个词来分别总结这些平台,“智能精准、阳光透明、方便灵活”会是记者首先想到的,而这也是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特点。

以“社区云”为例,用朱勤皓局长的话来说,兼容并蓄的“社区云”是基层落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治理一张网”设在基层社区的重要端口和平台。对各委办局而言,“社区云”能快速获取社区数据,下沉服务资源;对区、街镇来说,“社区云”能通过汇集数据提供决策支持和末端处置通道;对居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而言,“社区云”是一个减负增能的工具,能够给予他们大数据、知识库、移动办公等全方位支撑;对居民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社区云”这一平台,直接对社区公共议题进行投票、发表意见,比如是否加装电梯、如何解决小区停车难、垃圾如何便捷分类等,参与社区治理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社区自治共治又多了一个沟通途径。

搭建这些信息化的平台,是上海这座“智慧”的城市在民生托底工作上的实践。这些年来,上海民生保障的政策网日益织密,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先后试行了“社区养老顾问”“社区救助顾问”等数项“社区民生顾问”制度,今年还要初步培育建立起一支康复辅具技术咨询师队伍……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个别市民不了解政策,不知晓政策,甚至没有享受到政策。“比如申请社会救助等民生资金,以往如果这些沉默的少数不主动去找居委、找街道,他们可能就因为不清楚政策,而没有享受到服务。”这些平台的推出,就是希望能够在“帮助人找到政策”的基础上,让数据多跑腿,让政策找到人。

“智慧养老,‘养老’是核心、是根本,‘智慧’是手段、是支撑。”朱勤皓局长评价智慧养老的这句话,其实可以套用在上海社会基层治理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中。一切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做好民生托底保障。从最初的汇总信息方便市民一站查询,到如今的借助大数据,力争“让政策主动找人”,无不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智慧背后的温度”。

今天的访谈中,有一句话让人特别有感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为进一步探索‘政策主动找人’提供了可能。作为民生保障的兜底部门和社会基层治理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部门,我们有义务,也有信心去努力,让‘沉默的极少数’也享受到民政的民生服务。”有了这样的“初心”,让上海老百姓体会家门口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就有了落脚点。(张海盈、熊芳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