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盘活一个小镇的扶贫产业

2020-06-04 17:13:00 作者:王博尔 来源:川报观察

6月4日上午11点,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开化村村民刘华新准备去摘点藤藤菜炒来吃,他没有去菜地,而是径直走向了自家的鱼塘。“鱼塘里养出来的藤藤菜长得特别好,吃起特别脆!”

刘华新家一处30米见方的鱼塘上漂浮着几排蓝色的挤塑板浮床,上面种植着藤藤菜、生菜、稻谷等作物。“鱼菜共生”,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它却给这个偏远小镇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白马镇是乐山市中区地理位置最偏僻、贫困人口最聚集、人均收入最低的乡镇。2016年开始,为了发展扶贫产业,凭借着两条河穿流而过、6个水库星罗棋布的水资源优势,白马镇整合发展资金1.5亿元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在全镇建立起20000余亩的商品鱼养殖基地。

“规模是有了,但是传统养法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刘华新对这一点的感触很深,随着鱼的排泄物不断积累,鱼塘的水质逐渐变差,就连空气里也弥漫着腥臭味,“污染是个大问题。”

如何在装满钱袋子的同时留住绿水青山?2020年开春时,白马镇党委书记兰雪峰召集包括刘华新在内的镇上16家渔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开了一次会,大家听到了一个新词——鱼菜共生。

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耕作体系,“鱼菜共生”巧妙地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由鱼粪产生的氨氮被农作物利用起来,水质得到了净化,农作物也能茁壮生长,形成可持续的循环生产模式。

“不仅更环保,也更利于打造我们的‘白马’品牌,巩固扶贫成果”,白马镇镇长陈建新也是“鱼菜共生”的忠实“粉丝”,在他眼中,这种模式能够盘活整个白马镇的农村经济。

仅就“鱼菜共生”本身而言,由于这套系统中有鱼类存在,养殖时不能使用任何农药,否则容易导致鱼类死亡,同时农作物本身不接触土壤,重金属残留相比传统土培的作物大大降低,“这样种出来的谷子和菜是符合有机标准的,价钱更高,品牌更有识别度。”不仅如此,每年7至8月的盛夏时节是鱼类死亡的高峰期,水面上种植农作物以后水下温度将更均衡,大大降低了鱼类的死亡率。刘华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一亩鱼塘可以收1000斤谷子,带来3000元的增收,而藤藤菜每周都能摘,一亩“菜地”一周就能“摘出”一两百元的增收。

而放眼整个白马镇,依托“脱胎换骨”的水产产业,这里正在打造“一园四区三基地”。“养鱼让我们在2018年实现了全镇脱贫,接下来就是和大家一起走向乡村振兴”,陈建新说,目前,镇上已经形成了以水产、柑橘、生猪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总值超过8亿元,“下一步,我们既要让这样丰富、新颖的产业模式发挥更大功效,让休闲垂钓、水果采摘、民宿旅游成为推进我们发展的新动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