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研讨会:“后浪”正奔涌而来

2020-06-03 11:49:44 作者:王佳烨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珂然

同样使用汉字、文化传承深厚的中日民间如何相互理解?日本驻沪外交官怎样看待面向新时代的中日文化与国民交流?中国书画印刻大师吴昌硕与日本弟子间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舞台艺术家和青年汉学家如何推动民间友好?5月30日下午,“中日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研讨会在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举办,来自政府、企业、文化、学术等领域的中日嘉宾金句连连。

研讨会现场

“日本是世界上最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国家”

研讨会前,《乡田同井 守望相助一一张国恩书画作品展》在此开幕,吴昌硕第四代传人的代表、上海艺术家张国恩创作了50幅书画作品,感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给予中国人民暖心问候和慷慨援助的日本友人和团体。同期推出的中日双语作品集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83岁高龄的俞彭年先生翻译。他亲自登门拜访艺术家,深入理解作品,将所涉文字,包括成语、典故、诗词等一一译成日文,让日本朋友更好地理解其中内涵。

俞老曾长期担任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亦曾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可谓改革开放以来沪日交流的开拓者之一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中日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日本是世界上最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国家。这次展览的文字部分有许多旧体诗诗句,拥有汉学修养的日本朋友将更容易体会。对此,俞彭年举了不少例子。

“第35幅作品的题款是‘花亚鹿车出,潮平鲤翰来’。‘鲤翰’是什么意思?我查了好半天查不出来,后来在《汉和中辞典》中查到了,‘鲤’和‘翰’都有‘书信’的意思,于是我就将‘鲤翰’按书信的意思译成日文。”

作品“朱砂钟馗图”中的“驱魔大神”钟馗在日本同样家喻户晓。俞彭年说,日本人也过端午,还会摆出叫作“五月人偶”的钟馗偶像。他们在称呼钟馗时要加上日语的敬称“样”,就是“钟馗样”,这在汉语里相当于“钟馗大神”。

此外,他还分享了在长崎旅行时与一位旅社工作人员交流唐诗的趣事。“我们在日式旅馆里唱卡拉OK,我用日语朗诵了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第二天,一位40开外的工作人员拿着一张纸要我给他签名,我一看,是用很工整的汉字抄写的杜甫诗《春望》。他说:‘昨晚我听到你在朗诵这首诗,很感动,这是我在高中时学过的。’我当即签了名,并说:‘你喜欢唐诗,我很高兴,我们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文化上是心相通的。’”

吴昌硕先生的第一位日本诗友与第一位日本弟子

今年是中国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76周年。自2014年吴昌硕诞辰170周年以来,中日两国先后举办了近百场交流活动。研讨会上,吴昌硕的曾孙、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讲述了吴昌硕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及其与日本友人交往的轶事。

吴越

吴昌硕与日本友人的交流始于1891年。当时,日本著名书法家日下部鸣鹤素仰吴昌硕在诗、书、画、印之艺术的博学多才,专程前来拜访,两人在苏州结下翰墨之缘,日下部鸣鹤也成为了吴昌硕的第一位日本诗友。日下归国后,两位依旧保持诗信交流,互赠作品。

日下归国时携带吴昌硕所赠的书画篆刻作品,被其弟子河井仙郎所拜读,继而勤学苦练。1897年,河井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作品寄到中国,向素未见面的昌硕先生请教。吴昌硕以长信回复,热情表示愿与其相见,并以自刻印存相赠。河井收到信后感动万分,并于1900年来沪,拜入昌硕门下,成为其首位日本弟子。此后,他勤研书画篆刻,培养出西川宁、松丸东渔等一批日本篆刻大师。

“如何让市场发挥作用,推动中日文化与国民交流”

日本驻沪副总领事福田高干全程用汉语发言和交流。他回顾了1978年中日签署友好和平条约后,两国人民以文化为纽带开启的友好交流。比如,1978年,日本首次在华举办日本电影周;“80后”“90后”则从《一休》、《灌篮高手》等卡通中认识日本文化;2010年后,中国赴日旅游人数大幅增长,他们由此了解到屏幕外日本人真实的生活,并购买当地的产品。这些来自民间的、市场的力量推动了中日交流进一步发展。

福田高干

福田表示,去年每个月都有日本歌手来上海举办演唱会,他们通过演出以及与上海粉丝的互动,感受中国的力量、上海的力量。他们回去后还会告诉在日本的粉丝,中国现在是怎样的,有哪些日本还没有的优势。

“中日之间开展文化交流的角度和机遇很多,我希望能够组合各个时代、各个观点的力量,一起推动面向新时代的交流。”

“远亲近邻要经常走,心在一起了,争斗就减少了”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以舞剧《朱鹮》为例,讲述了疫情下中日舞者的互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吴雪明则从世界中国学论坛、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等项目以及上海小学生与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疫情中的互动三个角度作了分享。

陈飞华

吴雪明

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会长陈东看来,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史,不管是徐福还是鉴真,都要到隔壁邻居看一看。“从1984年到2014年,我去了6次日本,走访了10个城市,我很喜欢日本人民的友善。我觉得,远亲近邻经常走动,互相来往多了,心在一起了,争斗就减少了。”

陈东表示,交流都是从一件件实事做起来的,积小步成大步。“我相信,中日民间交流前景非常好。只要我们往前看,‘后浪’永远会奔涌而至。”

陈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剑主持研讨会并在总结中分享了聆听感受和有趣的中日交流往事。

“2006年,日本外务省邀请上海年轻的国际问题专家前去访问。我们吃饭时就思考汉字的作用。我写了8个字,‘东亚一体,如日中天’。当时欧洲搞一体化,如果东亚也实现一体的话,发展将如日中天。这时,我的日本同行马上就说,你写的字里有日本的‘日’字和中国的‘中’字,我想,这是不懂汉字的欧洲人永远不会了解的。后来,朋友马上又写了4个字‘吴越同舟’,吴国跟越国的民众永远在一个船上,这让我感觉到汉字多么重要。”

杨剑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景莹表示,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而民心相通也是反映我们友好、成熟的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今年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虽然因新冠肺炎疫情,人员往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隔离隔不断真情,患难更显真情。

景莹

“中日友好根基在于民间,在于参与民间交流的每个人的真诚付出和精心耕耘。中日两国的友好更是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努力。希望以今天活动为契机,我们共同搭建交流的平台,开展更多沟通与合作,为促进中日民心相通、民意相融,作出我们每个人的贡献。”

(摄影:潘建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