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牵头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根小导管破解微创介入软硬两难

2020-06-03 06:33:35 作者:徐瑞哲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王旭

从冠心病、脑中风到大动脉血管瘤、房颤,治疗这类疾病的微创手术成败及患者体内被介入的舒适性,与一根根中空纤维管关系密切。

太软,不能顺利通过血管到达病变位置,强度不够也容易导致手术失败;太硬,患者舒适性降低,容易刺破血管内壁造成手术事故。作为先进的纤维材料,这种微创伤介入医疗的中空纤维管制备技术长期被跨国公司封锁,相关市场也存在垄断,国内临床使用大量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

为这类中空纤维管的自主研制并实现产业化,东华大学牵头《微创伤介入医疗中空纤维管制备与复合增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日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项目主持人,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早在十多年前就关注到这一“软硬两难”的导管材料技术问题,一心想要突破这条“咽喉要道”。通过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的中空纤维管技术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他带领团队展开长期系统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全球市场规模达4000亿美元。在这类医疗器械中,中空纤维管是关键部件,包括单腔、多层、多腔、球囊、编织复合增强、Coil复合增强等,占器械材料成本的60—80%,市场需求量大,但国产化率不高。临床上,对这类导管的穿越性、跟踪性、扭控性和耐压性要求都很高,因此制造技术难度极大。

余木火带领团队发挥学校在喷丝、纺丝方面的技术优势,系统研究喷丝组件、熔体流动剪切膨胀拉伸等,及其对中空纤维管的尺寸精度、强韧性、生物相容性等影响规律,实现了导管轴向和径向强度、韧性、刚性的同步提高。

比如,球囊产品在冠脉介入治疗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吹胀球囊,可使血管内壁斑块物质撕裂和破碎,使血流畅通;还可扩张支架,将支架固定在血管内壁,并由此形成血流可以通过的通道。团队研发的贝壳状多级结构的中空纤维球囊,增强了球囊的断裂韧性,实现球囊薄壁厚度和高耐爆破压强度的性能要求,提升了临床手术的安全性。

经过十几年不懈攻关,这支团队研发攻克了中空纤维管制造、尺寸精度、复合增强、球囊强韧、嵌套焊接等关键技术,共研发200多个中空纤维管产品,建立起30条生产线,率先实现国产化,累计生产3000多万件,支撑微创集团及旗下公司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并建立专门数据库,主要技术和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中空纤维管产品逐步销售到国内其他公司,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跨越式发展、提升竞争力和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