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史丨读“四史” 做推动历史前进的助力者和“弄潮儿”

2020-06-02 10:54:58 作者:杨悦 来源:东方网 选稿:郁婷苈

关于“前浪”与“后浪”的争论一度甚嚣网络,孰不知,不管前浪还是后浪,我们都处于历史发展的大浪之中,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四史与识“中国之道”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不论是前浪还是后浪,均是历史的弄潮儿和推动者,大家都是“剧中人”。在中国人的历史观中,“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就是说道路是由人开辟出来的,没有人的开辟自然也就没有道,这是所谓“人能宏道”;另一方面,即使有了一条道,而如果没有人在上面行走,那么这条道也终归于荒灭了,这就是所谓“非道宏人”。

要理解当代中国之道,必须读四史。读中国共产党史,才能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经艰难,从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读新中国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 100 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真正完成了“站起来”的光荣使命;读改革开放史,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了苏联的教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探索应对各种挑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答卷,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四史与感“中国之情”

中国的历史,向来不是历史事件汇编,也不是简单的历史叙事。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提到,中国人对历史有着“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对中国人而言,中国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信仰。

一部共产党史,浸透着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

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一部当代革命精神塑造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无不体现着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创造性,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部改革开放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创新实干精神的完美融合,体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历史记忆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但无数的历史记忆却能凝结成为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这才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主体意识。

三、四史与看“中国之未来”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我们该了解,民族、文化、历史,这三个名词,,却是同一个实质。……“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如今,国际秩序正处于一个深刻、危险的动荡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已经陷入一片混乱,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处于加速分化之中,“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被置于眼前。

正如一百多年前,当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当中国面对来自于西方的船坚利炮和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时,中国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开辟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革命和现代化转型之路。时至今日,中国又处于纷繁复杂的“百年变局”之中,我们仍然要植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中,才能认清当代中国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是中国所开拓的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所积累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并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经验,而且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治史虽在‘知往’,然真能知往,自能‘察来’。中国的前途,在我理想上,应该在中国史的演进的自身过程中自己得救”(钱穆)。因此,不论前浪或是后浪,不该是站在岸边的观浪者,而更应做洞察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助力者和“弄潮儿”。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