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洪到抗疫,时隔20多年,英雄的故事再度上演

2020-06-02 06:31:00 作者:李佳豪 周 远 来源:解放军报

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在开展“抗疫勇士事迹进旅史”活动中发现,许多“今日”的故事,都能从旅史中找到“影子”——

是巧合,更是传承

■本报记者 李佳豪 周 远 特约通讯员 程小冬

开栏的话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中华大地涌现出无数为国奉献、可歌可泣的英雄。抗疫实践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生动教材。

当前,全军部队正在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各级应及时有效地利用好抗疫斗争这一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力弘扬抗疫斗争中展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官兵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自觉自信,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从抗疫斗争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专栏,深入报道全军部队学习抗疫英雄、激发强军动力的鲜活经验,引导广大官兵坚定政治信念,牢记职责使命,在强军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敬请关注。

勇士归来,旅史变厚。

5月中旬,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官兵完成抗击疫情运力支援任务返营并结束隔离观察后,一场“抗疫勇士事迹进旅史”活动,也随之拉开序幕。该旅收集整理官兵在执行任务中所使用过的工具、撰写的思想汇报、拟制的运输方案等,并将这些物件背后所蕴藏的故事载入旅史。

“时隔20多年,江城再度唱响歌曲《为了谁》!”品读该旅某连四级军士长陈栋彬“数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许多官兵感慨:“就像是历史照进了现实。”

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该旅前身部队官兵上堤筑坝、抢运物资,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荣誉称号。在那次抗洪战斗中,该旅一等功臣谢峰“四过家门而不入”,和战友一起抢救转移群众1200多人。

“时隔20多年,同样的故事再度上演!”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作为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队员,陈栋彬在抗疫一线冲锋的68个日日夜夜里,数次经过家门,却因执行任务一次也没有回去过。

从武汉天河机场,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再到街头巷尾的社区,都留下了陈栋彬忙碌的身影。他在任务日志中写道:“我穿行于这座城市,守护着这座城市,也就是守护家园。”

“是巧合。”陈栋彬在接受采访时平静地说,“和前辈一样,我只是做了一名军人该做的事情。”

“历史寓含规律,揭示规律必须透视历史。”是巧合,更是传承;是偶然,更是必然。从抗洪抢险到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从抗击非典到打响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子弟兵朝着特殊战场的一次次勇敢“逆行”,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基因本色。

在该旅旅史中,记载着一个“23号桥墩”的故事:2003年初春,洪水卷着泥沙巨石,猛烈地撞击着某特大铁路桥,23号桥墩被掏空,桥梁随时有断裂的危险。“我上”“我上”……救灾中,该旅党员纷纷请战,手挽着手在滔滔洪水中筑起人墙,把一根根钢管、木桩打进桥墩地基……

“同样的故事,也出现在这次抗疫任务中!”采访中,该旅某连指导员董波告诉记者,一天,他接到“35号任务”命令:紧急运送一批器材。可是由于仓库装载设备吃紧,需要官兵人力装卸物资。而此时,许多官兵已经连续奋战,十分疲惫。

“35号任务谁去?”董波将信息发送到车辆调度群内,许多官兵纷纷“秒回”:“我还累不垮,我去!”“我有的是劲!我上!”……面对战友们的主动请战,董波不得不“任性”一回:让党龄较长的几名官兵前去执行任务。

“解放大道696号”是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所在地。疫情期间,这里曾被用作建设方舱医院。

一天,运力支援队接到任务,为方舱医院紧急调运物资。为争取参加这次任务,某连中士周勋向不熟悉自己的调度人员连续强调了3次名字:“我去!我叫周勋,勋章的勋!勋章的勋!勋章的勋!”

“从‘23号桥墩’,到‘35号任务’,再到‘解放大道696号’,一声声‘我去’,在时光的隧道中回荡不息。”该旅领导感慨,“对照旅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英雄的故事在不断地上演。”

近日正值当地汛期,该旅官兵刚解征衣、再披战袍,加紧开展抗洪抢险训练。“只要祖国和人民一声召唤,我们将一往无前!”官兵们纷纷道出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