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秸秆禁烧”应多一些逆“城市思维”

2020-06-01 14:21:44 作者:袁长琼 来源:东方网

又是一年“禁烧季”,每年大春小春“秸秆禁烧”就成为一场突击的战争,为了切实保障环境空气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绿色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各地都将“秸秆禁烧”纳入重点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包保帮扶措施,严格奖惩兑现,强力推进秸秆禁烧。然而,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是农村一个“老大难”问题。不管是最严“禁烧令”发现重罚款亦或拘留,都没有能够止住焚烧秸秆的“步伐”。甚至各地政府还从加大秸秆综合利用上给予支持、补贴,但依然无法阻难农民的这把“火”,究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在落实秸秆禁烧中“城市思维”太浓。

古人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事实上,老百姓心里都清楚,秸秆焚烧对空气会造成污染,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再不断加强;甚至他们也明白政策规定,加上各地政府的巡查、督查和严惩措施,群众都心知肚明,但是在处理秸秆上,他们仍然和当地政府玩起了“心机”和“游击战”,究其根本就在于“利”字。保护环境是利国利民的“大利”,群众心里清楚,但却没有达到“切肤之感”;“焚烧秸秆”对于群众而言是“小利”却直接关乎他们的个人利益,是“切肤之感”。

我们常说“百姓事无小事”,甚至很多百姓关心的天下大事就是他自己身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无论是发宣传资料、广播喇叭宣讲、还是强制措施、监督、惩处,对于群众而言只是“厉”而非“利”。群众认为“禁烧秸秆”是政府强制自己干的事情,而非自己愿意干的事情。过去因为生活条件的制约,“秸秆”作为农村煮饭炒菜的重要燃料,是必须品,是各家各户争着抢着要搬回家中的“宝贝”,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也逐步走向电气化,用天然气代替了秸秆,曾经的“宝贝”如今却变成了“废品”。如果再让群众将其整理、搬运回家对于百姓来说就是又费马达又费力的事情,不如“付之一炬”来得轻松和便利。“一把火”不仅可以让秸秆堆积搬运问题被解决,同时还可以提升土地肥力。被政府认为焚烧秸秆是“大逆不可行”的事情,对百姓而言却是“一举两得的便利之事”。

从厉入手只能让群众相去更远,因为用强制手段让群众“不干”的事情对群众而言是一种强迫,是政府所愿而非群众所愿。要让“秸秆禁烧”成为群众心中的自觉行为,还需在逆“城市思维”中从群众利益出发为他么多考虑,才能找到真正的突破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前,农村垃圾也是乱丢乱扔,政府花力气宣传、惩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农村垃圾集约化处理,有垃圾点位有每天清运的人员,老百姓就自觉的将垃圾丢在集中点位。究其根本就在于处理农村垃圾是从源头上解决了“垃圾去”的问题,因此群众欣然接受并能够自觉遵守约定俗成,无需政府每日巡查、督促。

“秸秆焚烧”也需要去思考不焚烧“秸秆去哪里”的问题?有的地方给出了政策支持、优惠措施,但是效果却不佳,政府不禁再问:“我给群众一亩补贴20元让群众不要烧秸秆,但群众根本不买账”。现在农村老龄化严重,政府的补贴根本抵不过人工成本,很多百姓反问政府:“我给你钱你来运出去如何?”因此,一些地方政府自己花钱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据了解一个街镇仅对油菜秸秆进行分散收集、集中收运后处理,每年都要花费几十万,这样高的成本也非长久之计。

要实现秸秆的“禁烧”,还需要从群众、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多去想一想,如何利用秸秆、如何让小秸秆发挥大作用!乡村振兴提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从加强现代农业的提升上入手,去解决农村散乱、低产的问题,只有从产业集约化上、科技智能化入手,实现农业的有机循环,让农业本身的“代谢功能”实现农业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才能真正“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解决“秸秆”问题。“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利民之事也应如此,只有顺应发展顺应民心从“利民”出发才能真正将问题解决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