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抗“疫”故事 用真诚和理性化解“口罩偏见”

2020-05-28 15:05:46 来源:东方网 选稿:魏政

新冠疫情在国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美国、西班牙、俄罗斯、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国家都不幸成为疫情重灾区。疫情从上半场到下半场,再到当前的常态化,世界各国都经历了由恐慌忙乱到理性应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客居异乡的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感受、经历和抗“疫”故事必定能从一个侧面书写此次国际疫情的历史。

疫情当下,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跨文化冲突?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依托相关研究项目对身居13个国家的26位中国留学生进行了访谈,希望从多个视角呈现全球疫情下留学生的跨文化抗“疫”故事。

背井离乡,被推到风口浪尖

访谈中,很多中国留学生表示,“出国后更爱国”这一说法十分贴切。“爱”是通过保留母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思维和民族自尊而获得的一种身份感和自豪感。疫情在海外蔓延初期,当地社会陷入恐慌,加之种族主义者在社交媒体上“带节奏”,使整个亚裔群体成为攻击对象。留学生群体作为国人和亚裔的代表,一下子站在风口浪尖,民族和种族身份顿时受挫。  

“出了国就是这样,所谓的‘背’井离乡的‘背’并不是四声,而是一声,不管走到哪里,你的背景总是如影随形。”身在德国的小周谈到留学经历时如是说。即将毕业答辩的她因为回国后便无法返德而滞留海外。德国疫情恶化时,小周戴着口罩去超市,一进门便被店员叫住,质问她为什么要戴口罩,是不是生病了。德国当时已经确诊6万人,小周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而她只是不想被感染或成为潜在传播者。店员没有对她表示理解,这让她感到难过。 

去年9月,对英国憧憬许久的小王来到伦敦念研究生,很快便发现自己租住的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对中国人表现得不太友好。万般无奈与不解之下,她选择了搬家。今年3月,小王的朋友在这家公寓收到一份快递,代签人是“Corona Virus”(冠状病毒)。具体是谁代签,查无音讯。而小王学校里的一位亚裔同学,也因为疫情初期戴口罩进教室上课,被老师冷眼相待。

在英国爱丁堡留学的小林并未经历类似歧视,但他认为,戴口罩这一行为确实可以明显将亚裔与其他种族区分开来。对亚裔有言语攻击的都是当地的无家可归者和社会青年,疫情不过给了他们一个歧视的借口。只要上街时跟这些人保持距离,就可以避免受到攻击。不过,每次出门前,他还是会在心里默默演练一遍自己遇到歧视后该如何反应,“因为我之前的同学碰到这种事情,会懵在原地,为了避免此类情况,还是提前想一想。”

齐心抗“疫”,用正能量化解冲突

面对口罩引发的微妙冲突,虽然有人会秉持中国和东方文化特有的缄默与礼让进行回避,但也不乏有留学生挺身而出,与当地人携手化解疫情期间的文化冲突。在意大利、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我们听到了无数个这类温暖而振奋人心的故事。

意大利疫情爆发后,在佛罗伦萨留学的小柳去家乐福购物,看到一位没戴口罩的老奶奶,便把随身携带的备用口罩给了她。老奶奶感动万分,兴奋地用意大利语和小柳攀谈,说自己既买不到口罩,也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当被问到这样做的初衷时,小柳说:“因为我想她没有戴口罩,可能会被感染,要多一份风险。而我送她口罩的话,她如果正需要,可能是在帮助她。就是尽我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小柳把这则暖心的故事拍成短视频发在微博上,引发高赞。5月25日佛罗伦萨全城解封后,小柳又走上街头拍摄人群和美景,向国内网友展现意大利的真实动态。在她看来,疫情下的海外生活也可以充满正能量。

佛罗伦萨解封后的街头。图片由小柳提供

去年10月,小陈来到俄罗斯莫斯科进行短期交流。3月的一天,小陈和中国同学戴着口罩走进教室,却被教授制止。教授责令说,中国学生应该在宿舍隔离,不能进教室。即便小陈万般解释,他们在疫情期间从未回过国,教授也无动于衷。在俄罗斯同学的气愤声援中,教授无奈让小陈和同学留了下来。课后,俄罗斯同学和小陈一起联名给校长写了投诉信。第二次课上,教授对所有中国同学道了歉。因为这件事,小陈跟俄罗斯同学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时也意识到,任何文化中都会有排外的人,但站在正义这一边的总是大多数。

在法国准备找工作的小王在疫情刚开始时,戴着一款特殊口罩去巴黎超市,在糖果区碰到一位戴着同款口罩的法国女士。“当时看到她就觉得很逗,然后她看到和我一样,还专门跑过来问什么糖在哪里能找到。”小王开玩笑说,因为其他人都没戴口罩,这位女士大概“确认了眼神,发现是对的人,才会来找我说话。”这次短暂交集,也让她有所释怀,不会再为戴不戴口罩而纠结了。

在西班牙留学的小赵则主动在疫情开始时向当地朋友分享国内抗“疫”经验,劝说朋友为自己和家人着想,暂停聚会和派对。“西班牙人是个特别热爱自由的民族,所以劝他们不要聚会是特别难的事情,甚至还有人假扮成狗上街去溜达,”小赵笑谈。然而即便是冒着“友尽”的风险,她也还是觉得自己有义务让朋友们知道这个病毒有多可怕。几个月后,朋友们终于意识到她是对的,而中国防疫经验也确实是有效的。

正视歧视,抱团取暖克时艰 

除了在个体层面上与当地社会充分互动,化解文化间的误解之外,更有留学生选择集体形式应对疫情,其中最为称道地便是协助当地华人学生会领取使馆邮寄的健康包,挨个发放给同区域的中国同学。 

在美国波士顿留学的小郝早在赴美初期,就和哈佛大学的朋友一起打造了帮助中国留学生海外适应的孵化器。近期居家隔离期间,小郝每天都组织中国留学生一起在线上做运动,组织学术讲座。她说,特殊时期的留学生不容易,作为大时代的青年,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谈到针对留学生的疫情歧视,小郝认为,“在全球恐慌的情况下,这种情绪会被放大,但大家要意识到,人类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点应该成为共识。”

疫情下的毕业仪式。图片由小郝提供

的确,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当疫病来袭,面对一种从未经历过,也根本谈不上了解的病毒,大多数人的情绪反应是惊恐、慌张,加之原有的生活和事业节奏被打乱,势必要让负面情绪有所发泄。在疫情肆虐时,对疾病的恐慌战胜了理性逻辑,中国人和亚洲人被无端地与病毒、口罩等符号联系在一起,成为偏见和歧视的对象。现在,随着对疫情的了解不断增加,疫情防控有序推进,人们的恐慌心理逐渐趋于平静,在留学生看来,疫情歧视似乎走过了拐点。虽然接下来的留学生活仍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以高度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讲述中国故事,他们就是特殊时期搭起的一座座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祝愿广大的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国学习进步,生活愉快,继续谱写精彩的跨文化抗疫情故事。

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会发放防疫健康包。图片经授权获得

本文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李筱媛、迟若冰

编辑:吴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