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活水公园:低碳环保技术集聚 实践区践行海绵城市理念

2020-05-26 14:13:57 作者:范易成 来源:东方网 选稿:魏政

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漫步时,不经意间会遇到一抹大自然的绿色。它是位于实践区北区的成都活水公园,一般人很难想象在现代建筑林立的园区内,有这样一块绿色生态之地。公园内藏乾坤,在园内能看到种着各类植物的湿地池,川西风格的亭廊和流淌着活水的荷花池。不时传出的潺潺的水声和轻快的鸟鸣,让身处繁杂城市里的人们不禁停下脚,享受一片心头的宁静。

俯瞰整个活水公园,形同一条游在水中的鱼,喻示着人类、水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进入公园前,是数十级古朴的青石台阶,青草从石头缝中冒出,顽强而蓬勃地生长。沿着台阶步行而上,“川西小筑”的亭尖慢慢映入眼帘。

绕过水池,步入“川西小筑”幽静的长廊,石砖铺的小路延伸向前。小筑由一座主亭和一座附亭组成,依次由东向西排开,在附亭扶手坐廊的外面,另有一潭活水相依。木结构的连接支撑,形成了一个通畅别致的区间。

穿过长廊,来到位于“鱼身”处的“鱼鳞池”。鱼鳞池又被称为“人工湿地塘床系统”,是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最为核心的部分。在这片鱼鳞状人工湿地池内,铜钱草、狐尾藻、菖蒲、鸢尾、香蒲等多种植物,高低错落,簇拥着生长。雨(污)水在经过天然的净化、沉淀后,从公园的“鱼尾”荷花池倾泻而出,美丽的锦鲤在池中欢游嬉戏。

实践区低碳发展和科技应用部项目经理张婧告诉记者,“海绵项目”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沉淀、人工湿地净化,把水处理到景观水标准,为荷花池补水。丰水期,工作人员会打开荷花池下新增的下渗管,向地下渗水,回收为地下水,减少雨水向市政管道的排放。此外,部分雨水经过过滤,用于实践区的节水灌溉和地面冲洗等,实现了海绵城市项目要求的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项目”建成之前,实践区内的活水公园景观补水、园区绿化灌溉、道路和环卫设施冲洗,使用的是自来水。2015年项目建成后,自来水用量明显下降。2016年10月后,实践区内的绿化灌溉、道路和环卫设施冲洗等用水基本来自收集净化过的雨水,实现了雨水资源全利用。

实践区的“海绵化改造项目”被国家住建部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示范案例。目前,实践区已成为北美以外首个获得LEED-ND绿色街区铂金级预认证项目。所谓LEED-ND,(全称为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是全世界第一个集智慧增长、城市规划和绿色建筑原则的国际评估系统。LEED-ND设有四个认证级别,最高级别为铂金级。

为了更好地监控海绵城市的实施效果,实践区特别研发了国内首套可视化信息系统,利用互朕网信息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准确计量降雨量、雨水收集量、利用量、渗透量和蒸发量,同时实现了初期雨水弃流自动控制等,为海绵城市项目总结可复制、可核查、可推广的模式经验。2017年,该项目荣获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记者在活水公园里看到,工作日的下午,有许多孩子和老人在园内游玩。张婧表示,实践区作为开放式街区,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好去处。她还介绍道,在园区内设置LED科普屏,通过科普视频的推广方式,宣传活水公园海绵应用,还科普了园区其他低碳应用,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实践区的各项低碳环保技术。

海绵城市应用技术一直在不断升级中,实践区海绵应用成果一方面在寻找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方法上有所突破,一方面也为城市景观节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为城市中类似环境的海绵化改造提供了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