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越金戈铁马到现代海纳百川,一场展览读懂“江南”

2020-05-26 13:50:40 作者:熊芳雨 刘晓晶 来源:东方网 选稿:费一妍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刘晓晶5月26日报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直以来“江南”都是让人魂牵梦萦的词。近日,上海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举行“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从良渚稻作文明、吴越金戈铁马、东晋衣冠南渡、南朝文采风流、唐人耕读传家、宋元诗画天地、明清城市繁荣与人文渊薮,到近现代的海纳百川和开放进取,以展品讲故事,呈现了一个富饶而闻名、美好与自由的“江南图景”。

《康熙南巡图》粉本,只用华盖标识出皇帝位置

公元1691年,王翚和几位内廷画家着手绘制一组共12巨卷的清宫绘画,详细描绘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的全过程。这就是著名的《康熙南巡图》,也是本次展览开篇的第一件文物。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谷娴子表示,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解决水患,肃清吏治。可见江南如此多娇,引皇家天子也屡折腰。将南巡图第7卷放在此,也是开门见山告诉观众江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记者了解到,这件展品为“粉本”,也就是古代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画家在绘制定本前先呈送康熙皇帝进行审定,所以稿本尺寸略小,人物也不做细部刻画。可以看到,在本该“皇帝”出现的位置,只用华盖标识出位置,皇帝肖像并未画上。据悉,定本目前流失海外,因此粉本的存世尤显珍贵。

西晋的对书佣,一人执笔一人执板,栩栩如生

本次展览的文物中,年代最早者来自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其他绝大多数为东晋之后,尤其侧重南宋及以后。展览分五大板块,共展出文物197件组,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并借展15家文博单位的重要文物,涵盖骨角器、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诸多门类。

江南文化发源“吴越”

第一部分“悬古垂文——我欲因之梦吴越”,点题“吴越”,也意在溯本追踪,目前学界基本公认江南文化主要发源于吴越文化。对于这段历史最为人熟知的想必是吴越争霸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又当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一段。这些过往被青铜器等铭记,现场展出了吴越代表性青铜器,其中吴王光戈、越王州句剑、越王大子矛都是曾经争战的缩影。

吴越代表性青铜器

事实上,江南文化有一个长期衍变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先后呈现出阶段性的特色。六朝以前的江南是刚毅勇武的。至东晋以后,江南就变得与从前不同,人文荟萃、雅士代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为江南带来“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王羲之《秋月帖》

以书法为例,现场展出的王羲之《秋月贴》、唐代虞世南《大运帖页》、元代王冕《墨梅图轴》、明代徐渭《竹石牡丹图轴》等展现江南社会民风由尚勇至崇文的转变。《秋月贴》是王羲之回复友人问候的一缄书札,就是他从山东移居江南浙东后写的。“忽然秋月,但有感慨”“吾故羸乏,力不具”,似是王羲之在初秋时节有些伤感的情绪,但用笔依然从容圆厚,即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此外,刻书、藏书的背后也是江南读书之风盛行。展览现场,以南三阁、绛云楼、楝亭以及“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一代儒宗”钱大昕等众家的藏书、著书,都明示着明清江南的典籍丰富、学术精博和文化魅力。

清代曹寅的藏书

曹寅撰《楝亭书目》十六卷也在其中,清初曹寅任江宁织造,藏书十数万卷,并与当时著名藏书家多有交往,是满人藏书家之最。“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他的藏书阁曹雪芹可能也去过,从曹寅的藏书我们也可以想象,曹雪芹从小是浸润在怎样的文化氛围内,之后创作了鸿篇巨著《红楼梦》”谷娴子说。

珍贵文物“限定”展出一个月

宫闱宴乐图漆案

此次展览中,一批平时深藏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也与观众见面了。五代董源《夏山图卷》,描绘了江南夏日峰峦叠翠、云雾缭绕、山民劳作的景致,极为珍贵,出于文物保护需要,将仅展出一个月。而明代缪瑞云顾绣竹石花鸟人物合册(共十开)较为脆弱,展览中将仅展出五开,并在开幕一个半月后换展另五开。此外,展览中的三国·吴朱然墓出土宫闱宴乐图漆案,被视为目前仅存的三国(装饰)绘画实物资料,向来以复制品示人,此次展览借来原物,十分难得。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占据了展厅的一整面墙,非常壮观。竹林七贤的故事一直被视为“名士风度”的典范影响至今。在江苏有多座南朝墓中发现模印拼砌的竹林七贤砖画,最精美的当属1960年南京西善桥宫山墓出土者,也是此件拓片的文物来源。画面中七贤动作各异,或抚琴、或长啸、或举杯、或沉思,为保持画面平衡,又加上了春秋时期的荣启期,同为向往自由、不攀附权贵的隐士。

文徵明的《江南春词意图卷》

“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江南春词意图卷》是与本次展览主题最契合的一件展品。此卷为文徵明以倪瓒《江南春》词意所作,描写出江南春景木叶初碧,草长莺飞,充满勃勃生机。描绘此卷时作者时年六十一岁,正值画风醇熟之时。“景物描绘极为精致细腻,树木造型简单而优雅。赋色承袭了赵孟頫小青绿方法,结合细致的笔墨,使画面仿佛笼罩在淡碧色的轻岚薄霭之中,充满了迷离又欢欣的盎然春意。”谷娴子说,卷后还有吴中文人沈周、祝允明、杨循吉、徐祯卿、唐寅、蔡羽、王宠等十数家题跋。

此次展出的“犀角雕荷叶螳螂杯”,更是古代江南文人雅致生活的缩影。“平时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时,这种杯子都是举着饮的,但其实真实的古人更会玩,我们看到杯柄的位置中空,与吸管类似,是可以吸饮的,持之风度娴雅,最得文人青睐”,谷娴子的解释也引得在场观众的连连拍手,为古人的智慧与雅趣点赞。

海派文化以“江南”为底蕴

展览最后部分着重讲述上海。近代上海的移民绝大部分源自江南地区,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在展厅中间的大柜子里,收纳着海派文化巨擎的作品,吴昌硕的花果册、赵之谦的石章、曹素功的牡丹图墨、陈端友的石砚、金西厓的竹刻,而他们都是从江南来。

“海纳百川”的柜子

“大家都以为上博是一座古代艺术的博物馆,我们没有油画。所以我们以颜文樑的油画《黄浦江夜航图》为结尾,给大家一个惊喜。”谷娴子说,与之并列展出的是刘海粟取法西洋画并结合传统泼墨法的《青绿山水图轴》,仿佛海派文化继承了古典江南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逐渐在开放、兼容、创新中发展,最终中西合璧、走向多元。

记者了解到,此次江南文化艺术展2018年6月即开始立项筹备,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利用馆藏文物作为主要展品策划的综合性、主题性展览,还为此次展览首次成立了展览筹委会,集结全馆学术部门通力合作,聘请多位馆外专家进行学术论证。与展览同步还推出了“江南文化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以“史”为线索,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