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淑娜:民法编纂成典具有划时代意义​

2020-05-26 08:36:00 来源:东岳客微信公号

郑淑娜,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民法编纂成典具有划时代意义山东团代表 郑淑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交本次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标志性的事件。编纂民法典的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历经了5年多的时间。这部民法典(草案)的形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党中央对民法典编纂工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始终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对编纂民法典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二、这部民法典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曾先后4次启动民法的制定工作,其中两次是在改革开放前,即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这项工作都没有进行下去。后两次是改革开放后,即上世纪7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由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关系处于较大变动过程中,还不具备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的条件,这项立法被暂时搁置了。搁置并不等于停滞,而是采取“先零售,后批发”,即“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民事立法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从六届开始到九届,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和继承法、婚姻法、合同法、收养法、担保法等民事单行法律。进入新世纪后,十届全国人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又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和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形成民事法律的制度体系。同时,几十年的民事司法实践积累大量的经验,民法理论也日趋成熟,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为编纂民法典奠定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实践证明,这个立法策略是成功的、有效的。由于民法所调整规范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民法典编纂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编纂工作经历5年多的历程,立法机关投入大量的精力。从2015年开始,2017年由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民法总则,2018年、2019年,本届人大常委会又对分则部分进行5次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作为立法工作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到实际部门和地方调研,专题研究有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对民事法律规范进行梳理、研究,所积累的研究资料以百万计。为广泛凝聚共识,充分听取人民意见,仅分则部分就有38万人次提出近80万条意见。立法机关对各方面的意见都认真研究,对法律草案的规定反复研究。三、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在民事领域起统领作用。它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因此,民事立法一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立法机关立法的重点。这部法律的出台,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意义都十分重大。四、民法与每个社会成员、每个组织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的每个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是民事主体,所以民法规定的内容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全部,包括国家、集体等,也涉及到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是部门法中适用面最广、使用率最高的法律规范。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民法的有关规定。比如,民法规定了一个人从胎儿一直到死后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以,民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现代法治意义上讲,民法是保障社会关系有序、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五、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立法,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首先,它是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所以以法典命名,它具备了法典的一切特征,包括在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地位,所规范的社会关系庞大复杂,对体系性要求很高。我国民法典是一个体系化的立法,从民法基本法的角度保障民法立法资源的和谐统一。比如,民法典由总则和分则两大部分组成,总则是将民事活动的共同性的规范提炼出来、统一规定,对分则的每一编都适用;分则则是分别对各领域的民事法律关系专门作出规定。第二,这部法典是编纂而成的。法律编纂是立法机关对现行同类法进行系统的整合、修改和完善的立法活动。这一活动是为了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不一致、不适应、重复规定,以及需要填补缺陷和空白的问题。王晨副委员长在民法典草案说明中专门讲了这一点:“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强调这一点,是要说明,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不是没有民法,而是已经有一批比较完备的民事单行法律,这一次是对这些单行法律进行编纂,形成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六、这部民法典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但它不是我国民事法律的全部。在民法典之外还有商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等。商法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七个法律部门中民法商法部门。民事法律还包括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这些法律与民法典共同构成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体系。七、这部民法典的目标是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一部法律一定是一个国家制度的反映,民法就更凸显这一点。世界上几部著名的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都反映自由资本主义或者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我国这部民法典也不例外,必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比如第一条就开宗明义规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比如,关于法人的规定,将机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定为特别法人,是中国特有的。草案关于民事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用益物权中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规定,关于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规定,以及人格权中有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等,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草案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立场,反映人民意愿,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法治需求。比如,草案将保护人身权利作为本次我国民法典编纂的重点予以承认和保护。表现在:草案第二条关于民法的定义中,把人身关系放置在财产关系之前,突出我国立法者对于人身权利的特别重视;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保护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精神,落实宪法关于“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草案专门规定“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单独设立了人格权编,对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都作了规定。这在世界各国的民法典中都是首次,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草案有关住宅建设用地到期自动续期、降低建筑物及附属设施维修资金使用的决定门槛、增加物业服务合同这一典型合同类别、维护客运运输秩序、禁止性骚扰、规定离婚冷静期、有关夫妻共同债务承担、高空抛物的损害赔偿等规定,充分回应了社会大众对这些权利保护的关切。这部法典的出台,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