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新基建”加快重塑生产生活新方式

2020-05-25 23:31:30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可以肯定,‘新基建’在‘后疫情时代’将在中国经济复苏中唱主角。”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两会期间,“新基建”成为热议词汇。刚公布不久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基建”彰显强劲活力。依托“健康码”、“行程卡”,公众通行流程不再繁复;依托“在线办公”、“在线学习”,数以亿计的人做到“停工不停产”、“停课不停学”;依托电商和直播,大量农产品免遭“滞销”……如何更好地理解“新基建”?它将对我们的经济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此,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应对疫情挑战的关键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中之重必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既要充分估计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也要充分认识疫情之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普及应用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加快重塑,这为化危为机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这一点看,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等,既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肯定,“新基建”在“后疫情时代”将在中国经济复苏中唱主角。新型基础设施是相对传统基础设施而言的。所谓新型,是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也可以称为数字基础设施或数字基建。按照国家发改委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分类,可以概括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像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等均属于“新基建”的范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新基建”支撑和引领抗疫全过程,从抗疫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中展现出新科技的积极影响。比如北京的大数据防疫溯源系统、杭州的“数字治疫”、疫情防控中普及应用的健康码,视频会议、在线购物、餐饮服务等,都是数字基建支撑的结果。特别是这次全国两会期间,媒体利用5G技术,首度以“云采访”“云发布”等模式联机采访、异地同屏、隔空问答,都展现出“新基建”的巨大优势。数字孪生、智慧城市将成为新一轮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正在有序推动各地政府铺设第五代无线网络、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开发人工智能软件以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工厂自动化等,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特高压和高速公路等正在加速。疫情过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动力,“新基建”将成为中国赢得科技发展的新支撑,科技将成为重塑中国城市格局的加速器。数字基建是硬件,数据、信息是软件,两者缺一不可。首先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权保护。《数字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但立法进程还需要加快再加快。需要强调的是,应加快制定《数权法》,以立法规范和调整数据权属、数据权利、数据利用和数据保护。以数据权立法为突破口,提升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牢牢把握和维护国家数据主权,这也是“新基建”的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