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代表:让艺术院团“人才流失”变“人才流动”

2020-05-25 21:02:00 来源:网络整理

让艺术院团“人才流失”变“人才流动”

——访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代表

作为一名艺术院团的领导,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代表一直关心着艺术院团人才培养问题。“目前,省级及以上院团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艺术院团人才济济。不过,人才相对集中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年轻主创人员,包括一些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多年不能排演新戏,甚至有些演员转行不再搞戏曲了。据我了解,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很多戏曲强省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艺术家有近百名,一年最多排两三台新剧目,有些剧院为了出精品,两三年只排一部戏,一部戏也就是三五个主演,其他优秀人才只能在剧中跑龙套,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李树建代表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河南豫剧院就有国家一级演员35名、二级演员40名,荣获梅花奖的演员12名,“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最佳黄金期也就二三十年,但约有60%的艺术家没有自己的原创和代表剧目”。

李树建代表指出,一些地市和县一级剧团急缺人才,特别是演员、编剧和音乐、舞美工作者。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没有编剧,没有名角,就出不了名团和名演,很多县剧团连一名国家二级演员都没有。“有些市县剧团在演出节目单上印有很多国家一、二级演员,我问他们是不是一级、二级演员,他们讲都不是。他们不敢说自己是国家一级演员,只说是团一级演员,打擦边球,这样戏价才能提高。”李树建说。

针对这两种情况,李树建代表所在的河南豫剧院出台了多项政策。首先,2013年,成立河南豫剧院青年团,70%的演奏员是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一名小生演员在俄罗斯读戏剧博士。目前这些青年演员都成了主演、台柱子,有两位青年演员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其次,采取“下挂上挂,双向交流”的模式。2011年,河南豫剧院把青年演员刘文卉下派到济源市豫剧团,担任副团长。短短两年间,她就排出了大型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还荣获了梅花奖和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济源市豫剧团也成为河南省的名团。2016年,河南豫剧院选派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徐俊霞到西安市豫剧团挂职副团长。西安市豫剧团已有84年的历史,几年前到了生死边缘。当时李树建代表就提出,要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河南豫剧院要起到“示范、引领、研究、帮扶”的作用。挂职四年间,徐俊霞排出了大型原创豫剧《秦豫情》,又恢复重排了三部豫剧陈(素真)派大戏。四年来,他们多次到北京、上海、天津、河南等多个省市演出,三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一个演员救活了一个剧团。针对基层剧团缺乏人才的情况,河南豫剧院还准备从县、市剧团选拔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演员集中培训,让他们学艺术、学管理、学运营,回去后就可以担当重任。

经过多年实践和摸索,李树建代表建议试行院校合作,招生与收徒并行,教学与演出相融,为院团输送人才。同时,建议文化和旅游部试行艺术院团“下挂上挂,双向交流”模式,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繁荣戏曲事业,把人才流失转变成人才合理的流动和交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