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以为我不行了,是你们给了我新生!” 这个护士节,重温她们的难忘记忆

2020-05-12 09:13:13 作者:刘轶琳 来源:东方网 选稿:朱雯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12日报道:今天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的主题为“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这次援鄂疫情支援的医护中,护理人员占到70%,她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如果说救死扶伤是本职,那么坚持就是一种情怀。国内外仍在全力抗击“新冠”肺炎,这个护士节倍具特殊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上海援鄂护士的难忘记忆。

家人以为我不行了,是你们给了我新生

“我是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技术全面,请让我去前线!”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张艳主动请缨援,作为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队员于2月15日出征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接管的雷神山C7病区,病房空空如也。张艳带领着20余位岳阳医院护士与兄弟医院医护团队共同协作,从制订工作流程、各班工作职责,到搬运每一张病床、每一把椅子、每一台工作电脑……在她的带领下,经过团队齐心协力一天一夜的奋战,终于完成开科前所有准备工作。2月19日, C7病区正式开科,4小时完成48位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这也是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收治的第一批病人。

在雷神山,她处处以身作则冲在第一线,排自己最辛苦的班,负责护理最重的患者。有一位81岁的重症患者吴阿婆,入院时氧饱和度只有69%,CT显示两肺弥漫性改变,2/3以上肺野累,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阿婆无法说话,不停呻吟,随时可能出现炎症风暴、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张艳带领着护理团队积极配合医生予其精湛、精心的护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吴阿婆日渐好转,不吸氧情况下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终于康复出院。 “谢谢你姑娘,家人都以为我不行了,是你们给了我新生!”出院时,阿婆握着张艳的手久久不愿放下。

她还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色,配合医院完成岳阳特色针灸管针治疗。还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如:对盗汗自汗、失眠患者行穴位敷贴、耳穴埋豆、中药外熏、音乐疗法等治疗;教授轻症及康复期患者呼吸六字诀功法等,共促患者康复。C7病区中西医结合覆盖率100%,患者不适症状改善明显,广受好评。

“用生命守护生命,只愿我们的付出,换来的患者的康复!”这是张艳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她用执着而温暖的守护,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幸而有她,才让万家灯火更加绚丽多彩。

湖北籍新上海人:家乡人民需要我

普陀区利群医院主管护师董秋华是湖北籍新上海人,父母亲人不在身边,平时爱人也要倒班,料理家务照顾孩子都靠她。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请战,坚定而从容地奔赴一线。同事们照顾她,想让她留在上海,她却说:“家乡人民需要我,希望我的绵薄之力能帮助更多的家乡父老。”为此,她特意将孩子送去了爷爷奶奶家。

大年初三晚上,跟随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救治任务最艰巨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可以用3个“最”来概括,即最早收治新冠患者、重症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治愈率最高。董秋华所在的南3病区每天患者数量在35-40个,重症患者最多时占了90%。在金银潭医院一个班至少要5个小时,最辛苦的一个班上午上完3小时,再从下午17:00上到第二天凌晨1点才下班。有一次战友身体不适,她下了夜班顾不得休息,又顶了一个班。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口罩把鼻子压破了、脸上压疼了,护目镜的扎带把后脑勺扎痛了,胸闷、心慌、失眠等不适席卷而来。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重压力,董秋华对自己说:“可以流泪、流汗,但不可以不坚强。”她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精神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2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让身体本就单薄的董秋华又清减了十多斤。

从寒冬到暖春,董秋华凯旋而归。让她欣慰的是,孩子似乎一下子长大,更懂事了,生活上更自理,学习上更自觉,也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让她感动的是,她解除隔离回家那天,邻居们自发地夹道欢迎,“大董,祝贺你凯旋而归。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与她平时热心帮助邻居是分不开的,“大董,谢谢你上次到我家帮忙换药”,“大董,谢谢你指导我居家护理我妈”……

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感谢,而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却包含了这位淳朴护士心中无悔的大爱。

曾赴非典一线,疫情“暴风眼”中又战67个日夜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护士长汪慧娟就一直奋战在急诊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14年的神经外科重症护理的历练,给了她应对紧急医疗事件最好的底气。2020年1月23日,在接到“关于组派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后,她是华山医院第一个报名参加首批上海市援鄂救治医疗队重症组的护士,除夕夜她克服了对疫情未知的忐忑,对年迈多病婆婆与即将中考儿子的愧疚,战胜了恐惧与无助,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色地完成了重症病房67天的工作。

让她记忆深刻的是一名“喜怒无常”的患者——老胡。由于佩戴无创呼吸机会有不适感,老胡格外烦躁,不停扯掉呼吸机面罩。面罩一旦被摘下,老胡的血氧饱和度瞬间会降到70%,有时甚至降到50%。她发现老胡嘴唇都发紫了,每次都好言安抚,并帮老胡重新戴上面罩,一天摘—戴的动作要反复多次。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集中收治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以及危重患者数最多的一所医院,是此次疫情的“暴风眼”。她在重症病房担任护理组长,病房里绝大多数患者要依靠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吸氧机维持呼吸,随时都要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给患者吸痰时,她毫不畏惧感染的风险;面对突发的抢救时,她每次都冲锋在前;最严峻的时候,同时有多位患者需要抢救,她有条不紊地指挥抢救,联系舱外的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使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多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逐步好转。

每当看到患者治愈出院,她都欣慰地笑着说:“您的康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舞。”

我不够好,但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尽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听到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大量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驰援的时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外科监护室护士长王融融没有多加思索,悄悄的报了名,她只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感染者缓解痛苦,并且做好了随时出发驰援武汉的准备。大年初三的晚上,同样是阴雨湿冷的天气,王融融与区内其他两家医院的护士姐妹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列车。

到了金银潭医院,虽然工作环境彻底改变,虽然没能和医院的第一批援鄂队员在同一个部门工作,虽然内心也曾有过一丝无助,但是她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状态后便全情投入工作。为了便于工作,王融融主动要求剪了头发,她年幼的儿子见此情景不禁喊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为了避免空气对流造成的交叉感染,病房需要关闭空调、开窗通风。白天还好,可一到后半夜冷空气袭来,加上防护服里滴下的汗水,足以让上夜班的医护人员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口罩和护目镜,克服被口罩压迫以及好几个小时不能喝水如厕的身体煎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她在隔离病房的工作越来越顺手,病人和她之间的交流没有因厚厚的防护用具而变得遥远,相反,温柔的眼神以及南方妹子独有的软糯语调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王融融的人生格言里,“尽责”是不变的追求。她时常说:“我不够好,但只要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尽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