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情的陪伴!上海海关助力“而立浦东”再出发

2020-04-24 10:19:05 作者:李欢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珂然

东方网4月24日报道:2020年4月18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在同一天,上海浦东海关也迎来正式成立25周年纪念。

浦东新区是上海改革开放当之无愧的排头兵,拥有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方面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海关也一直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1990年国务院宣布浦东大开发后,海关是首批进驻浦东的中央机构。如今,浦东新区是全国设立海关机构高度集中的区域,也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最集中的区域。从1991年设立浦东海关筹备处,到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外高桥港区、洋山5个海关相继开关运作,再到成立钻交所海关、科创中心海关,上海海关在浦东投入的人力资源超过全关总人数的四成,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报关单、征税额等主要业务量占上海关区的五到七成。

浦东新区成为海关创新制度最重要的策源地之一,海关各类优惠政策和创新制度,基本都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落地生根。海关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对浦东开放开发投入力量之多、支持力度之大,在全国无出其右。上海海关在自贸试验区累计已推出64项创新制度,有3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了新经验。

30年来,上海海关人在浦东新区这片改革热土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领跑全国海关改革创新,推动浦东开发开放不停步。

海关对浦东开发开放“最长情的陪伴”

“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调研时就作出清晰论断。

而为了服务保障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海关也是敢闯敢试、先行先试。

1990年,为全面支持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海关在中央驻沪单位中率先成立了支持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当时的关税处承担了支持上海改革开放的职责。1991年10月,国务院接海关总署专报后特批成立“上海浦东海关筹备处”,1992年6月,原浦东地区商检局(筹)成立,正式对外接受商检业务,1999年11月,“三检合一”后的原浦东检验检疫局正式成立。

上海浦东海关稽查二科科长施敏1993年毕业就被分配到海关工作,见证了上海海关服务浦东开发开放的辉煌历程。

1992年,刚刚挂牌的上海浦东海关筹备处还没有搬到现在位于陆家嘴的海关大楼,距离当时的“浦开办”办公楼非常近。那个时候,浦东海关筹备处的人数不多,算上施敏这批补充进来的“新鲜血液”,也不过30多人。正是这些关员,打破了海关史上“筹备期不能办理业务”的常规,创新性地提出“筹备期边筹建、边运转、边完善”的工作方针,浦东新区的进出口事务、业务均由筹备处受理,以实际行动参与了浦东建设。

而位于浦东东北片区的外高桥保税区,更是海关从零开始、全程服务保障的优秀案例。

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并且是规划面积最大、开放度最大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1991年8月,外高桥保税区首期开发的0.453平方公里工程开工,保税区的隔离设施及卡口,成为上海海关为保税区规划设计的第一项基础性工程。当时,海关安排两名同志赶赴施工现场蹲点守护、实施监管。当时浦东公交线路很少,海关关员要骑自行车行进20多公里前往外高桥。

1994年底,外高桥保税区封关运营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这时的外高桥保税区,在上海海关的呵护下,成为全国开发建设速度最快的保税区。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外高桥保税区,浦东的其他几大开发区、核心商务区、配套功能区、中外企业,以及机场、港口等,海关关员都多次实地踏勘、深入调研、宣传政策、提供服务。

可以说,海关为浦东开发开放提供了“最长情的陪伴”。

“区港一体”,洋山海关助力上海自贸区建设

事实上,除了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海关其他隶属机构也在精细服务浦东的开发开放,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

洋山保税港区是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区港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洋山海关于2005年12月10日正式开关运作,同日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开港。2006年1月,原洋山检验检疫局挂牌成立。15年来,洋山海关始终积极推动洋山保税港区持续健康发展。

洋山港是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个中美大港计划和即将到来的第一个特殊综合保税港区,洋山港四期码头更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码头。洋山海关的监管范围辐射小洋山岛港口区域和芦潮港陆上区域,其中进口肉类产品查验约占上海口岸的80%,进口危险化学品查验约占上海口岸的72%,同时承担落实多项自贸试验区海关改革创新任务,不断推动洋山从无名小岛逐步发展为世界瞩目的最大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带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年排名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节以来,洋山海关既保障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又对于辖区内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帮助——1月24日至4月14日期间,洋山海关共计快速验放冻品肉类82.8万吨,毛重86.4万吨;共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审单放行2208票单证。努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全方位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红酒、艺术品……保税区海关服务日渐精细化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上海海关的服务也在不断精细化。

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1995年外高桥保税区海关正式开关,2006年5月,原上海检验检疫局外高桥保税区办事处挂牌成立。

成立于2008年11月的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交易中心,一直是酒类贸易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上海75%的进口葡萄酒、92%的进口蒸馏酒和这里有直接关联。入驻中心的酒商可享有海关特殊通关的快捷通道,做到优先受理、审单和放行。

在上海海关的助力下,从酒类展示贸易平台到进口酒类的集散地,酒类交易中心探索成为行业“桥头堡”的努力,一直没变。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查检四科科长朱君辰表示,由于区内企业诚信度不断提升、海关对进口食品的查验比例不断降低,对于部分企业的一些特殊需求,海关也在酌情考虑提升服务。例如,目前海关对进口酒类的抽查比例是3%,但对于有些单批次量少高价的进口定制酒而言(一瓶可能售价几十万元),如果被抽查到,被开封抽取样品的酒类难以进入销售渠道。为此,根据“海关企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税区海关对诚信资质高的企业免于抽样或者是减少抽样,尽可能降低企业因为抽样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还为企业提供“预检验”服务——针对自贸区具备保税仓储的功能,根据企业申请,对自贸区拟进口的法定检验货物,在一线进境环节实施集中检验,货物实际进口出区时就可以实行分批核销出区,不再进行检验。这项提升贸易便利化的举措,能使酒类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流通渠道,大幅降低销售成本。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保税监管二科科长汤新在外高桥保税区工作了近18年,对于本世纪以来的保税区情况和海关政策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外高桥保税区一直是全国保税区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先行先试的很多政策,后来都复制推广到全国海关。

例如,成立于2013年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已入驻企业约1000家。在这里,上海海关依托自贸区与保税区域叠加的政策优势,让艺术品实现了以全程保税的形式办理仓储、展示、拍卖等多项业务,使通关服务、特殊仓储、专业物流多位一体,从而不断推动艺术品通关便利化水平。

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有一个艺术品仓库。由于艺术品普遍货值昂贵、数量稀少,上海海关对艺术品通关实行“7×24、5+2”的工作模式,上门查验、靠前服务,免去艺术品运输风险,为文化贸易提供便利。据悉,海关采用空运直通车“先进区、后报关”的监管方式,通过落实“简化艺术品审批和通关手续”、“关税保证保险”等监管服务创新制度,大大缩减通关手续的办理时间。

全国首个科创海关

浦东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离不开海关的精准服务。为此,上海海关于2018年3月成立了全国海关首个科创促进服务机构——上海海关驻科创中心办事处,面向上海全市科创机构,提供“一站式”海关监管服务,并对科创机构给出办理相关海关业务“最多跑一次”的承诺。

两年多来,上海科创中心海关突破属地海关的行政区域限制,以智慧海关建设为突破口探索职能实现方式,对上海全市科创机构探索实现“四个一”(即一体化平台支撑、一站式政策咨询、一条龙便捷通关、一揽子监管措施)监管服务新体系,创新制度供给,进一步提升科创机构的获得感。

通关速度一直都是科创机构进口研发用品最为关注的一点,针对科创研发用品进出口存在“品种批次多、数量少、时间急、监管难”以及“运输、保存、查验环境要求高”等监管特点,科创中心海关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浦东机场空运普货直通张江的模式,创造了“牛心速度”,帮助某公司实现进口牛心包膜从南半球澳大利亚出发到张江微创医疗实验室通关时间60小时内完成,比研发产品要求的72小时提速15%,将某公司进口的融合蛋白“门到门”通关时间压缩了1/3以上,大大提高企业研发的效率。

为营造优良科创生态,助力科创策源作用,上海科创中心海关为科研院所、国家技术中心、外资研发中心、科技重大专项、转制科研院所等落实落细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共对价值3.85亿美元的货物办理了相关减免税手续,减免税款达4.45亿元。

上海科创中心海关也通过高科技来服务科创机构,借助“互联网+”,打造“科创e家”信息化平台,方便企业网上便捷办理海关业务。据悉,这一平台已吸引上海市数百家科创机构,办理175项业务申请,企业咨询访问量达18424次。今年抗击疫情期间,科创中心海关还利用该平台,为武汉一项紧急在研的抗病毒药物实验项目牵线搭桥,将上海本地一家外资研发机构的减免税设备“液质联用仪”,在海关监管下“共享”给实验方武汉金银潭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使用,解决了实验的燃眉之急。

筹备8年、服务20年的钻交所海关

已经退休的上海浦东海关首任关长李善芬,亲历了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十余年的海关工作,这位雷厉风行的女关长,对于2002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的上海钻交所海关记忆犹新,因为她从1994年就开始接触这一项目。可以说,没有上海海关的全程参与,就没有上海钻交所的诞生。

自1990年上海成立证券交易所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要素市场怎么发展,开始有了系统的考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老百姓逐步富裕起来,对钻石首饰的需求不断增大。由于当时钻石进口的综合税率高达40%左右,钻石又是最容易走私的货物。在此背景下,成立钻石交易所的想法应运而生。

1999年2月,李善芬作为钻石项目专题考察团成员之一,跟随上海市市领导赴以色列、比利时、美国、印度考察钻石交易所的情况。回国后,她组织系统内专家,起草制订了《海关对进出上海钻石交易所钻石监管暂行办法》,并提出封闭的管理办法、保税监管的条件、钻石的通关模式、税收政策优惠等一系列措施。

李善芬记得,由于钻交所在当时的中国是新生事物,各部门对于很多政策都是“摸着石头过河”。2000年10月,上海钻石交易所在金茂大厦举行成立大会,世界上第27个钻石交易所在中国诞生。上海钻交所海关虽然在2年后才正式挂牌,但涉及的海关业务早已试运行起来,保证上海钻交所的顺利运行。

上海钻交所成立20年来,年钻石交易总金额从2001年的0.14亿美元攀升到2019年的42.35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上缴国家税收从2001年的500余万元人民币攀升到2019年的逾5亿元人民币,累计上缴国家税收逾67亿元人民币。经过20年的发展,上海钻石交易所已成为世界钻石交易中心之一,世界第二大钻石进口市场,成为世界钻石交易所联盟七个常委之一,拥有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伴随着钻交所的“成长”,上海钻交所海关的业务量也稳步攀升,2019年实施钻石验核达16797批次。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初心不改。当前,上海海关正积极响应浦东2万亿GDP的倍增计划,聚焦服务浦东“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智能造”六大硬核产业的发展,持续优化监管服务模式,为浦东新区这个最牛“90后”再出发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