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成旅游热门地,樊锦诗亲授五条莫高窟旅游“最佳攻略”

2020-04-22 18:17:47 作者:熊芳雨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旭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4月22日报道:这是一位老知识分子朴素的一生。近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樊锦诗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作客上海图书馆,参与上图线上“云讲座”的录制,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的新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通过云端与读者连线,讲述樊锦诗与敦煌的爱与羁绊。本次线上“云讲座”今天下午也正式推出了,近三千位上图读者实时收看了直播。

与其说自传,不如说敦煌文化普及读物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给樊锦诗的颁奖词,短短几句概括了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樊锦诗首次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但在她自己看来,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物。书中大半的篇幅都在讲常书鸿、段文杰的筚路蓝缕,都在讲敦煌的艺术。

“我在敦煌多年,我发现外界很多人,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很有名,由于不了解增添了不少神秘感,对长期在莫高窟工作的人也是抱有同样的态度。你们是不是和尚?长时间在那里不想动一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听到过很多。”樊锦诗缓缓说道,我在莫高窟工作了57年,天天与它相伴,见证了它从破败不堪到如今保护得非常好。时间越长,越发认识到莫高窟是一座灿烂瑰宝。于是我出了这本书,我有义务有必要将莫高窟介绍给世人,同时也把我这个人放在时代的大环境中来描写。

在书中,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这些深度访谈整理成包含了樊锦诗个人命运、人生经历,以及敦煌的历史、艺术、学术和保护管理等十三个部分。撰写者顾春芳说,写这本书让她真正走近樊锦诗,懂得樊锦诗,“她一生的成就都源自她的心,她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她的心。”

洞内文物洞外看,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平衡发展

如今,敦煌成了国人的旅游热门之地,大量的游客势必会给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带来压力,樊锦诗提倡,“洞内文物洞外看”。她表示,莫高窟去年一年的客流量有200万,而洞窟的容量有限且材质都是泥巴、草、芦苇等,异常脆弱。“我们要想着法子让观众看到这些宝贝。”樊锦诗说,保护文物,不是不给观众参观,也不能完全放开参加。

“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旅游开发,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要利用先进的科技跟管理手段,加强对文物的监测,注意它的保护的状况,使文物保护跟旅游开放得到平衡发展。”樊锦诗说,遵循着这个原则,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既不影响文物保护,又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游客需求的方法,那就是数字电影加实体洞窟的预约参观方式。实践证明,这个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是樊锦诗带领着莫高窟人,用12年的时间,在戈壁上创造的奇迹。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清晰全景,就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在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的时候,樊锦诗已经快80岁了,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她说,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手写的五条最佳攻略

在最后,樊锦诗还给出了莫高窟旅游的最佳攻略。第一,看敦煌研究院官网上公布的攻略,交通、气候、住宿、参观路线,都特别细致。第二,来之前可以先看看普及读物,提前做些积累。第三,一定要提前预约。第四,最好错开七八九月高峰期,人太多也看不好。第五,莫高窟文物价值无比珍贵,大家参观时一定要多多爱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