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保供给 ——上海海关后勤管理中心战“疫”工作见闻

2020-04-15 19:21:12 来源:上海海关

自1月23日上海海关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物资保障组”以来,作为成员单位之一,后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后管中心”)便时刻忙碌于物资和设备的采购、筹措、调配、分发及管理工作。两个多月来,上海海关内部安全防护工作毫不懈怠,后管中心干部职工的工作从未停歇。

 “战时”效率保障物资供应

3月中旬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说,“抗疫出现了两个战场,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海关。”这句话,道出了实情。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检处,在231人的原有编制基础上,内部增援至731人。疫情防控“重点国家”扩大至20多个,3月20日起对入境旅客实施100%登临检疫、100%体温监测、100%健康申明卡审核和100%海关流行病学调查。

这意味着上海海关工作量巨大,也意味着口罩、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消耗量巨大。额温枪、血常规检测仪、负压隔离单元、执法记录仪及其工作站、专用对讲设备、智能语音翻译机等专业设备设施的需求量不断飙升。为此,后管中心随时待命,随时准备为抗疫一线补充“粮草”。而留给他们筹措物资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

3月17日14时30分许,后管中心接到临时任务,须紧急调配2顶户外帐篷,并于当天在浦东机场空港宾馆外搭建集中采样点。通常情况下,这样一个配备水电、面积达30平方米左右的帐篷,订购后最快需要2周时间才能到货。怎么办?后管中心积极动员各种资源,从某部队顺利借调到一顶军用帐篷,当天18时30分送抵浦东机场,并在90分钟内顺利搭建,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超强执行做到高效合规

对后管中心来说,困难再多,也要马上落实;时间再紧,必要程序一个都不能少。

3月6日14时40分,后管中心物资保障组接到有关生物安全转运箱的采购需求。由于事出突然,财务处临时召集成员单位采用手机视频会议方式商议。后管中心在40多分钟的视频连线结束后,立刻组织采购事宜,当天17时许即落实好有关供应渠道,敦促供应商当晚从北京发货。3月9日上午,当后管中心工作人员在浦东国际机场看到37台生物安全转运箱整齐码放在一起,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申请、审议、批准到采购、配送、运抵,这一系列流程,若按照常规流程,不可能在2天内办结。但物资保障组在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将流程耗时一压再压,做到既合规又高效,正是超强执行力的完美体现。

忘我工作守护关员健康

截至3月17日,后管中心在55天内累计筹措到各类防疫物资111.77万件。

后管中心在保障一线抗疫物资供给的同时,也在时刻守护着上海海关1万多名关警员和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从口罩发放到体温监测,从办公楼消毒到工作餐服务,后管中心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竭尽所能、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后管中心党委倡议下组建“党员突击队”,时刻践行着“前线有你、后勤有我”的使命担当。

他们在忘我地工作。后管中心干部职工两个月来连续工作,从未休息,采购组、车船科更是随时待命。唐晏清家中老人患病住院,他因工作无法忠孝两全;朱可冲锋陷阵的同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徐惠萍与陈珏成配合,负责全关每周7万个口罩的发放工作,徐惠萍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了伤却还要坚持“远程办公”;57岁的李德明,像小伙子一样当起了“义务搬运工”……

迄今为止,上海海关“零感染、零传染”,口岸人员所需的防疫物资能够及时跟上从而助力上海“外防输入”疫情防控工作,后管中心成为这场没有硝烟战场背后的无名英雄。看到新闻报道中一线海关抗疫人员身着各类防护服的照片,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用‘小推车’送上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