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3个月,瑞金援湖北医疗队员申请了8项专利、递交39项医工交叉项目

2020-04-15 18:15:00 作者:黄杨子 唐文佳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由此,抗疫3个月,瑞金援湖北医疗队员已累计申请8项专利,递交39项医工交叉项目。保护医护人员,就是保护战斗力。

口罩气密性不够有感染隐患怎么办?天气转热防护衣又闷又热怎么办?防护头套容易移位影响操作怎么办?日前,刚刚圆满完成驰援任务的瑞金医院第四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感染科副研究员项晓刚与队员们一起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4项专利申请,分别是“一种增加口罩气密性的装置”、“一种改良式一次性隔离衣”、“一种新型医用防护颈套”和“一种新型防护头罩”,并同步启动专利转化工作,希望尽快实现量产,为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同道送去更好的防护装备。

一种增加口罩气密性的装置

在疫情防控中,最为重要的一道防护装备就是N95口罩,但如果口罩穿戴时的气密性达不到要求,对于进入传染源暴露的隔离舱中工作的医护人员会带来极大的感染风险。目前所有N95口罩在气密性方面仅是依靠鼻夹上面附加的一根金属条,通过调整金属条与鼻夹的松紧度来调节气密性,较难达到非常好的气密性要求;而医护人员不得不通过加大金属条与鼻梁间的紧度来增加气密性,鼻梁被金属条长时间压迫,很多医护人员出舱后会出现鼻梁皮肤被压迫受损的情况,面部皮肤破损将会直接暴露在高浓度的新冠病毒环境中,增加被感染风险。项晓刚设计的这项专利通过在口罩本体边缘黏胶粘接有弹性体替代现金属条的方式,即可将弹性体紧贴在面部提高气密性,也能增大口罩的覆盖面并避免金属条对皮肤的损伤,有效解决了口罩气密性及皮肤损伤的问题。

一种改良式一次性隔离衣和一种新型医用防护颈套

防护衣是医护人员在进行新冠患者救治时的保护屏障,但再牢固的防护服遇汗渍浸透后也会显得“危机四伏”,而且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高强度的工作量往往令医护人员不一会儿就全身湿透。医疗队员们在实践中思考,受假衣领外观设计启发,设计了一种“脱离衣身,作为独立设计的新型颈部防护构造”。徐雯莉、沈潇云、项晓刚远程与瑞金医院临床医学院创新工作坊一起,通过感控、结构、材质等多方面的探讨,确立了方案的可行性。两项申请专利产品从一线人员的安全角度出发,不仅提高防护措施的时效性与安全级别,也增加了防护措施的安全性及舒适性,给一线工作人员吃了颗“定心丸”。

一种新型防护头罩

除口罩、防护服外,防护头套也是感控的重点,但现在使用的头套不固定容易移位,影响操作者视线,有时会妨碍近距离操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想法和改进,郭颖、项晓刚与创新工作坊一起,针对头套进行了改良优化。使用磁性头箍置于头套内缘,与头套外缘的磁性软材料相吸合,从而能够对头罩本体进行很好的限位固定,继而确保操作者通过透明罩的视野不会移位,有效地改善目前防护头套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佩戴舒适性,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抗疫战场上什么最重要?当然是防护最重要,因为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病人。队员们在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发现很多当前使用的防护装备上存在一些可以优化的空间,所以我们就利用工作之余,把临床工作中不合理或得不到满足的设备或流程变成发明创造的方向,针对医护防护装备的完善和升级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优化方案。”项晓刚说。

此前,项晓刚已带领队员刘琼、梁晓虹等申报了两项用于加强医务人员防护的实用新型专利,分别是“一种面部防压伤保护组件”和“一种咽拭子取样防护装置”,目前两项专利产品已完成转化实现批量生产,为一线医护人员带来福音。同时,在项晓刚的指导下,队员们还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成立的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积极开展医工交叉合作,共递交医工交叉合作课题项目39项,其中12项已入选抗击疫情一线急需研发项目。

挖掘创新思维,改造目前新冠抗疫一线得不到满足的医疗条件,一边救治病人一边思考,这是瑞金医院一直以来的习惯。在上海市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中,来自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李庆云主任医师,也与他的后方团队一起,递交了两项发明专利,分别是“气溶胶传播范围与轨迹的可视化系统”和“可局部照明并有效避免飞沫传播的咽拭子”,为今后进一步定量分析气溶胶的传播轨迹、传播范围和滞空时间和咽拭子采样提供了更好得保障。

由此,抗疫3个月,瑞金援湖北医疗队员已累计申请8项专利,递交39项医工交叉项目。保护医护人员,就是保护战斗力。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表示,“当新冠疫情袭来之时,瑞金人在治疗过程中主动积极思考,并且努力改善,希望结合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更科学地去规避这些风险,不止为了当下的胜利,更是为了未来!”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