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写下的朴素记录,镌刻出上海的抗疫众生相

2020-04-10 15:47:05 作者:包永婷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珂然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4月10日报道:“此次疫情中上海创造了许多‘上海精神’‘上海方案’,这才是最宝贵的。”“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我也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他们!”上海抗疫纪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今天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题材抗疫纪实文学报告集《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以下简称“《第一时间》”)作者何建明,青年作家、《“战地”日记》作者许丽莉等交流创作经验。何建明提议成立上海非虚构创作室,每年完成两到三部大作品,将上海的作品打出去。

传播发扬“上海经验”“上海方案”

“此次疫情中上海创造了许多‘上海精神’‘上海方案’,这才是最宝贵的。书写战‘疫’首先要书写这部分内容。”何建明表示,国家、民族发生特别重大事件的时候,一个作家的良知良心、生活的感受感觉,都能体现出来。这个时候也是量我们的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

《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是何建明结合一线采访和重要资料创作而成,兼具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新闻报道的纪实性,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上海在保护这个国际大都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以及支援武汉、严控疫情“回流”等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对应对疫情的上海做法、上海经验进行了深入综合的梳理和提炼。

长达80多天时间里,何建明写了各类作品20多万字。他曾奔赴上海的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

在何建明看来,书写战“疫”,要写好“格局”和战争的发展过程,就要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他表示,自己在《第一时间》中描写“面”上,用了“上海表情”,用另外一个人来感受人们从没有疫情到有疫情,从严峻的时候到缓过来,重新复工等不同时候不同表情。“抓住了这种‘表情’,也就等于抓住了‘城’的精神与灵魂,‘凝聚’精气神,把‘分散’的东西集中起来。”

在研讨会现场,《第一时间》新书封面揭晓。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透露,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第一时间》的编辑出版工作,力争以最快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把这本佳作呈献给读者。

医护是逆行者也是记录者

“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我也希望用我的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让我们的后辈们知道,庚子年有过这样一件事、有过这样一群人!”写下《“战地”日记》的许丽莉,有另一重身份——曙光医院医生。她说:““我们是整天工作在一起的同事、小伙伴,但疫情一来,他们就那么勇敢地去直接面对病毒,用生命抢救生命,他们在武汉的每一天,令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大年夜看到三位小伙伴出征驰援的照片开始,许丽莉萌生了要用文学形式记录下这些事的想法。《“战地”日记》记录了曙光医院6名护士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文中的素材均来自她们从武汉发来的日记、相互之间的微信对话以及朋友圈动态,加上从新闻报道获取的事件材料,再做梳理提炼加工。

最让许丽莉感动的是第一批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诸玫琳,她以“中共党员、ICU护士、90后、没结婚”作为理由请战,到了金银潭医院依然冲在最辛苦的地方。在研讨会上,她动情地说:“90后这一代看似是一直被父母师长呵护着的、是没吃过苦的年轻人,但在疫情来临、国家需要的时候,又立刻变身成为保护国家、守护人民健康的卫士。在这里我看到了我们祖国的未来,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明天一定会更好!”

“许丽莉的《‘战地’日记》本来只写到2月24日,但补充采访后,一直写到3月22日,不仅内容更完整,情感也更充沛,人物的精神展现更丰满。”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介绍,市作协动员广大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参与创作,并加强总体策划,推动作者打磨修改稿子。自2月6日起,电子刊《上海纪实》陆续刊登上海作家创作的抗疫题材纪实文学作品近30篇,题材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他表示,今后在持续反映上海抗疫实践的同时,聚焦中国、上海支援全球抗疫、突出全球抗疫中的中国贡献的主题,继续推出纪实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