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天,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与他们的4个“第一”

2020-03-31 10:32:23 作者:刘轶琳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3月31日报道:君住汉阳中,我住长江尾,虽远隔千里,却共饮江之水,一江心连心。除夕夜,他们奔赴武汉,今天,他们就要回家了。

1月24日,除夕之夜,未及举杯,国家紧急征召。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一线。在武汉的这67个日夜,他们以“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开党课的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例的医疗队、第一支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的医疗队”四个“第一”完成了援鄂征途。他们所在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在住处,医疗队员们收到了武汉市青山区的小朋友们为他们手绘的纪念衬衫,华山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刘蓉在日记中写道:“看到一笔一划描出的‘与子同袍,感恩有你’,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动,伟大的武汉人民,可爱的武汉小朋友,让我们一起,为武汉的明天加油。”

医疗队中交大系统唯一的女医生,被称为“日记女神”的查琼芳说,“写日记的初衷只是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后来发现日记可以缓解我的精神压力,让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也可以让在后方关心我们一线抗疫人员的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单位领导等放心,知道我们在前方很好,工作很顺利。所以,在这个充满压抑和暖意的季节里,我用正能量写我周围的人和事,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爱心和善意、以及工作的艰辛。在写日记的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关注到了我的日记以及我日记中所描述的人物,央视的焦点访谈从我的日记中看到了辛勤为一线服务的后勤刘立峻老师,湖北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我们的司机王师傅……我要做的是媒介的作用,让大家去发现故事身后的真善美。”

查医生还表示,虽然援鄂医疗工作已经结束,但抗疫的任务远没有结束。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它。

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张明明已经瘦了整整13斤。作为领队助理,大到医疗物资保障、分配以及人员管理安排,小到队员的生活用品、健康问题,都需要他尽最大的努力去统筹调配,医生、护士尚有轮班,张明明却是每天凌晨睡下,不到6点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出发前,张明明的妻子曾写过一封家书,信中写道:“ 米宝,距离你出生还有92天。等爸爸和所有为了打败疫情奋斗的英雄们,安心回家的时候,等你会走路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看鸟语花香,带你在青青草地蹒跚学步,带你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如今可以赶上宝宝出世,张明明表现得有些兴奋:“出发前太太问我宝宝出生前能回来吗?现在我能够回答她‘yes’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90后”护士顾玲耀最受照顾。他说,69天来,老师都像大姐姐一样照顾自己。一个个不容易的班次都熬了过来:第一个中班整整12个小时,没吃没喝,管下了几个房间的重病人;下雪天的夜班,零下的温度,队员们靠着一个暖宝宝度过了8小时;24度的天,穿着严密的防护,在隔离里面闷了4小时后短暂缺氧晕倒……初期防护物资的缺乏,医院后方想尽办法运送、保障。“一场疫情,让我明白:世上最贵的床是病床,世上最好的药是健康,赚钱不是为了看病,而是为了享受,活着不是为了生病,而是为了生命。”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来武汉支援,时间荏苒,岁月如梭,在这60多个日夜里,记载了太多感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即使心里再留恋武汉的美, 我还是想家了,完成使命的我们即将回归上海,往后的日子里,我也会铭记在武汉抗疫的点点滴滴,援鄂生活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时光,是青春岁月里最值得记忆的时光。”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许诗琨说,“希望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早日快速重启,期望明年我们所有的战友能结伴一起来欣赏武大樱花、登黄鹤楼、观长江夜景。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连续工作9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双手被汗水浸得发白。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伤诊疗部护士长李冬梅的这张照片广为流传。说到自己的付出,李冬梅坦言这是一段难忘的抗疫经历。“有过压力、不安、恐惧,但更多的是收获信心、勇气、感动和关爱!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坚守传递希望,用誓言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誓言!心若向阳,何惧风雨!”

离别中带着不舍。华山医院ICU护士长汪慧娟说,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再回到武汉,看看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游览一下武汉的名胜古迹。“回去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家人以及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正因为有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才使我能够坚持到最后。”今年,汪慧娟的儿子要中考了,“我还想做的事就是能够多陪陪我的儿子。希望他能在这次的中考出一个好的成绩。”

“金银潭医院随处可见不知名的鸟,不知道它们从哪来,也不知道飞哪去。就像我们一样,从来武汉的那一刻起,便已没有上海人和武汉人之分。”上周,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南院内科监护室男护士傅佳顺妈妈的脚骨折了,他心里很焦虑。“但妈妈告诉我,不要为她操心,医院领导和同事在繁忙工作之余一直轮流陪伴照顾她。感谢大家帮助我尽了作为儿子的责任,我感到特别暖心!”

在援鄂的这段时间里,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坚守,也看到了武汉人民的支持。医生进入病房要穿上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一天下来里衣都能被汗水浸透;每看完一个患者就要洗手、用酒精消毒,手上皮肤都有了深深的皱褶;长时间戴口罩、护目镜又使脸上布满了难以消退的红色压痕;这里没有护工和家属陪护,患者的喂药、饮食、乃至大小便都要由护士来处理。“尽管抗疫工作艰苦卓绝,但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没有退缩。

同时,武汉市民的帮助也让他印象深刻。武汉封城后,医疗队的蔬菜供应不上,一位武汉郊区的菜农,骑了一辆三轮车,用了5个小时,克服种种困难运到金银潭医院,“这一车蔬菜比金子还要珍贵。”郑军华说。考虑到医疗队员两个多月没理发,武汉当地的一位理发师主动找来医院,为他们免费理发。“就是这样平凡的武汉市民,互相扶持,朴素善良,投桃报李,才是我们打赢这场战役的动力和基石。”

谈及回到上海的心愿,郑军华笑着说:“希望把所有队员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带到上海。回到上海以后,岁月静好,我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原来的思维、原来的工作状态,过我既普通又紧张的每一天。”


[报道回顾]

回家的感觉真好!上海援鄂医疗队首批队员抵沪

回家最想做什么?返沪医疗队员这样说

“表白”援鄂医疗队 万米高空的这段上海话广播说出你我心声


“我们有防疫经验,申请支援浦东国际机场!”又一批援鄂医疗队回沪 队员再次写“请战书”

武汉市民深情送别上海援鄂医疗队

结束55天战斗,上海的白衣战士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