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心育”特色 上海72所中小学示范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20-03-18 05:52:25 来源:解放网

(其中◎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上海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全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保障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2013年和2017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先后开展两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工作,构建点面结合、辐射带动的工作局面。通过严格的评审,至今共评选出了72所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以下简称“示范校”)。

在示范校的建设要求下,这72所示范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科学规划,有切实举措,注重实效,结合多方资源,搭建多元服务平台,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勇于创新,探索新途径,打造品牌特色,发挥了有力的示范引领作用。

顶层设计:新模式导引“心”方向

上海各示范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科学理念为指引,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积淀特色,打造品牌,不断完善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级目标:一是发展目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充分开发个人潜能,成就幸福人生;二是适应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辅导干预目标,立足于矫正学生偏差行为,改善心理困扰,消除心理障碍。

多元举措:新格局构筑“心”环境

经过丰富的实践探索,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深入地构建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辅导服务、预防干预、品牌特色“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社团及活动月主题活动的组织、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品牌特色建设等方面齐头并进,体现了示范校工作的扎实推进和全面深化。

各示范校积极将心理健康活动课纳入课程计划,并依托社团和活动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同时,示范校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全体教师、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倡导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注重环境育心,营造温馨校园环境,浸润学生心灵;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打造科研支撑。

示范引领:新平台推广“心”局面

为了更好地推进示范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2016年组建了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指导,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领导的沙龙性组织——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联盟。联盟旨在为上海各示范校的经验共享搭建平台,进一步发挥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区域内合作交流,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步提高。

与此同时,各示范校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发展和家庭教育指导搭建多元的服务平台。例如,学校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专业机构签署协议成为共建单位,开展医教结合,专业医生进校园帮助学校进行精准化教育干预;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协作机制,与社区、检察院、公安局等社会机构建立协作共建关系,构建家校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共同体,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外心理教育环境;另外,也有很多学校与多家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了签约,为学生打造丰富的生涯体验和实践基地。部分示范校还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走出学校,走进社区,传递温暖。

目前,上海72所心理健康教育市级示范校中有16所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包括风华中学、松江区仓桥学校、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各校的工作特色和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渠道辐射,在区域、市级、全国甚至国际层面进行展示交流,彰显了示范校长期积累的工作成效,产生了积极正面的社会影响。在本次“抗疫”工作中,各示范校通过给学生的公开信、热线电话、微信推文和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防护服务,指导学生在线高效学习,引导家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例如,上海市七宝中学发布系列在线课堂,内容包含家庭教育和人文教育,登录到“今日闵行”,辐射全市和全国。

【特色一览】

小学篇

呵护童心童真陪伴“童行”

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童真和童趣,为了呵护童心,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在全面了解本校儿童的幸福感现状的基础上,对多年形成的“童心文化”的内涵又做了重新解读。学校提出“童心”就是儿童的心灵、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内心世界;“童心文化”是要理解童心、呵护童心、培养儿童的心智。因此,学校打造爱童育心品牌,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整合所有资源,构建了一个全员参与、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多方协作的童心圆系统,作用并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马上要参加升学考试了,好焦虑怎么办?”“觉得妈妈的爱都被弟弟妹妹分享了怎么办?”针对学生、老师可能有的小困惑、小矛盾以及各种热点问题,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首创师生团体辅导,邀请学生、老师甚至家长,一起加入团体辅导,三方在团体辅导中敞开心扉充分交流,共同成长。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开展了多次师生团体辅导,积累了众多成功案例,如《好男不和女斗——男女孩交往矛盾》《萨提亚模式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等等。

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除了可以采用沟通交流的解决方式,也有很多其他选择。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依托开心农庄(牧场、农场、果园、智能植物园、鱼菜共生厂),在丰收之际让学生就地取材,开展职业启蒙系列活动——《我是小厨神》,通过“厨师职业微课程——跟着爸妈去上班——小元国后厨基地实践活动——厨神挑战赛”多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职业。学生小Z曾是班上的一名后进生,因为成绩不好的关系他一直没什么自信,在集体里也总是不声不响。但在《我是小厨神》这一职业启蒙活动中,小Z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对待各项活动任务都积极参与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买菜、烧菜他样样冲在前头,甚至成为了小队里的领头羊,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和自信。

初中篇

合力塑造提升积极品质

罗星中学以积极心理学为原理,以扬长发展为策略,把“点亮每一颗未来之星”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深入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扬长发展。学校从教师、课堂、课程、家育四个方面入手,打造“阳光教师”“阳光课程”“阳光课堂”“阳光家育”四个核心载体,对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进行修正,为学生积极成长营造阳光活力的环境。

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在课题研究中,梳理了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如爱、信念、希望、友善、谦虚、宽容和创造力、执着、真诚、领导力等,结合学生特点调整心理辅导课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学校还注重学生自我力量的建构,搭建各种平台,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外活动,例如成立sunny心理社团,开展心理漫画、心理剧拍摄、漫画人物心理特征分析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特长与兴趣积极成长。

松江区仓桥学校在充分开发和组织校内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六个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一个颇具规模的心辅中心“心灵驿站”,专用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是学生心灵调适的重要场所;一支日趋成熟的心辅团队,包括班主任、持证教师、专职教师、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一门逐步完善的心理课程,活动课、社团课、心理活动节环环相扣;一条渐入佳境的科研主线,相关研究硕果累累;一个广受欢迎的系列培训,为教师、家长提供多方面指导;一条情牵万家的心理热线,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开通,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江宁学校为有效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冲突,注重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创设浸润式的体验活动,以帮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成长。其中,学校的“适应实验室”心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尤为突出。该课程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融合学校生涯教育,通过丰富的生活情境训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与能力,如开展最炫青春活动、雅&野行动计划、青少年应变辅导等生活情境训练活动,着力锻炼学生的表达力和应变力,挖掘优势力,从而增强生涯适应力。

高中篇

立足特色重发展提深度

七宝中学坚持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人文”元素,实施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心育环境,形成了“师生共谐的人文心育模式”。

市西中学秉持学校“好学力行”的文化精神,始终关注“人”的发展,坚持“健全人格、幸福人生”的教育核心价值追求,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全”工作机制,助力学生未来成就和卓越人生。

中光高级中学则凝聚“学校的培育之心、家长的养育之心、社会的关爱之心”,构筑学生发展指导“V IP”课程体系,形成“三心相约共筑‘心’家园”心育模式。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通过模式建构、渠道开发、系统构建和课程整合的方式,相继搭建“学生自我生态圈”“学校生态圈”和“社会生态圈”,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系统构建,依托三类生涯课程进行资源整合,成功建立了“人格成长生态圈”,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自主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是卢湾高级中学心育的五大实施途径之一。学生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网络搜索社会热点、年度关键词,寻找时事热点,自主提出课题并开展调查研究,体验创新研究的实践过程,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围绕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课题研究获得多个奖项,这些课题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反响。

同济中学开展全员科研活动,收获丰硕成果。学校编辑出版《你是最好的那一个》一书,开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成效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递进式培训项目行动研究》等课题,为打造幸福校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青浦高级中学则开展生涯课题,通过研究高中生的职业心理状况、人生导师制,有效推动了生涯辅导实践。学校还聚焦农村高中生和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农村高中生积极人格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寄宿制对高中生人格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为“磨炼·导引”的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实践取向。

建平中学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基础上,自主开发“深度职业体验”等独具建平特色的新模式,带领高二全体学生前往职业体验基地“全职上班”,进行浸润式学习,让学生体验真实职场生活,在多元体验中感悟、历练和成长。小刘是建平中学的毕业生,学校三年五次的“深度职业体验”令他受益匪浅:“当时我去了邮局,用两周时间了解邮局系统的工作,甚至还做了一次小邮递员。”等到高三填志愿时,他基于自我认识和职业体验感受,选择了感兴趣的专业,并在大学中摆脱了同龄人普遍存在的迷茫感,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努力。

风华中学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生生涯辅导”工作特色,即以“课程+平台”为载体和方法,构建“一体两翼的生涯辅导操作模式”。学校自主开发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每个学生都会通过“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寻求“答案”。该平台设置了“生涯能力发展”“职业专业测评”“学业水平分析”三个模块,可为学生发展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指导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激发学生自我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在崇明中学,学校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去思考生涯、探索生涯、规划生涯。学生们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个性测试”“价值大拍卖”“快乐冒险岛”等系列主题活动,认识自己,进一步明晰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针对崇明岛社会资源较少的瓶颈,学校组建了“优秀校友资源库”为学生们“解惑”,并积极开发岛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

特殊教育学校篇

关注个性化需求有温度

“每个孩子都是金子,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用爱实现他们融入社会的希望和展现自我的梦想。”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秉持这样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位特殊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树立了支持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品牌项目。同时,特殊学校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支持,构建了“医教结合”模式下的区域化支持体系,持续开展自闭症教育咨询与评估、情绪行为干预指导等各类个性化服务。

中职学校篇

聚职业素养显心育特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提升职业技能、适应职业生活为学生的主要发展需要。学校搭建丰富的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全面提升了中职学生“匠心”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学生面对职业选择与社会适应奠定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