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战“疫”:严防保净 全力保供

2020-02-25 16:57:00 作者:靳博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天津频道-靳博

战役一旦打响,就不分前线后方。

1月24日零时,天津启动一级响应,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警报即响,自此拉开了津门全民抗疫“阻击战”的序幕。

静海,天津的“西南大门”,与河北省黄骅、青县、霸州、文安、大城五市县接壤,跨省际的交通枢纽遍布,进静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站口多达21个,来往货运车辆频繁,人员流动极为密集,是天津疫情防控的城门和关口。

截至2月23日,静海区尚无确诊病例,累计发现的38例疑似病例均已排除。作为津门防疫的“镇关要塞”,静海是如何做到的?

关口前移、网格管控,前方战场“火力全开”,稳产保供、快速复工,后方阵地“净中有序”……静海区委书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蔺雪峰表示,按照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战时方法要求,静海全民动员、全线发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严防保净——守住口子,迈开步子,铺开网子

东子牙,静海西南最边沿的乡村,古时的水旱码头。

一条子牙河,让东子牙村与河北省大城县隔岸相连,千百年来传递融汇着两地的人文与变迁。

70岁的黄成发,就住在东子牙村,40年党龄的老党员。疫情爆发后,黄成发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每天巡护津沽“南大门”的“第一道防线”。

静海区与河北省交界的防疫检查卡口,交警、运管目光如炬,紧盯着来往车辆和人员。往西约100米的路标上,“河北大城界”几个字赫然醒目,往东5米的道路对面,便是东子牙村仅保留的两个进出村口检查卡点之一。

“36度5,登下记。”

“要戴就把口罩戴正,这样防护没效果。”

“最近没离开过静海到过别的地界儿吧?”

每天早上8点多,黄成发准时来到村口卡点,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对外地进村车辆进行消毒,一直忙活到傍晚5点钟交接后再回家。这样的重复动作,从启动一级响应的第一天,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黄成发坦言,别的时候可以不来,这个时候,党员就得带头冲在一线。

东子牙村有2000多户村民,5000多口人。环村的30条小路,如今只开放2个进出口。

为了提升防护意识,消除民众恐慌,村里的大喇叭每天隔两个小时就循环播放各类防疫须知,印制的明白纸由村干部一户一户分发到村民家中。村委会的5位接线员每天两轮对2000户村民进行电话回访、登记在册。村里的主要街道、垃圾桶摆放处、公共厕所等都有专人负责每天至少两次的消毒……

“交界地带的村子很特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员流动非常频繁。”东子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立新告诉记者,从卡口到街道,从商户到村户,从广播到网络,从党员到群众,村里形成了防疫一张“网”。

东子牙是“小网格”,383个小网格就拉起了天津西南的“大防线”。静海区71万居民,全啃下来也是一块“硬骨头”。

外防输入,内强管控,防疫“阻击战”成了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锤炼。

“静沧廊”六地启动疫情防控联动机制,互通信息、共管人员、协助医疗、联控交通、邻里共治。公安、乡镇、村居三级力量整合,区、镇、村(社区)五级网格排查。1300余名镇村干部、党员群众、社区志愿者专人专岗,1100余名区级机关干部下沉一线,10个过境高速口、21个国省县道卡口24小时专人值守,383个村街、89个居民小区全部进行封闭管理,11800余外地返静人员建立跟踪台账……

“排查出的密接人员咋安置?”群众心里都嘀咕。

“48小时火线筹建,分两批改造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1021个床位迅速投入使用。”大年初五就接收了第一批留观人员的静海区卫健委调研员刘淑轩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密接人员居家隔离管控不严带来疫情传播风险,静海区先后对129人进行集中隔离,实施动态监管。

不久前,在全市统筹调度下,静海区还接收了154名曾在确诊病人诊疗空间工作过的武清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作为密接人员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吃的用的都很好。”2月19日下午2点,当30岁的哈尔滨人王伟经过14天集中隔离观察,走出隔离点时,感慨道:“终于不用再每天测好几次体温,可以睡个安心觉了,到了家我准备再延长隔离5天。”

全力保供——下“一盘棋”,守“菜篮子”,保“静海造”

攻坚必须后方充足,保供呼唤担当作为。这一点,静海上下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总指挥到企业家、种植户、志愿者、干部群众、各界人士……都笃定无疑。

前方缺医用防护服?“发动医药企业赶快复工生产!”

大年初三早上8点,位于静海经济开发区的瑞安森(天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安森公司”)在管委会的动员支持下,开足马力复工,加紧生产急缺的医用防护服,为抗疫一线解燃眉之急。近60名女工一夜之间集结完毕,身着白色“战服”,忙碌于洁净车间,成为静海抗疫战场上最美的“逆行人”。

这个原本占地只有30亩、建筑面积6000平米、平常只生产少量防护服和一次性医用耗材的小工厂,霎时间成为全市唯一能够供应医用防护服物资的“静海造”基地。

“24小时两班倒,歇人不歇机器。没有加班费,没有充足休息时间,甚至没有结束的日期,工人们也没有任何怨言。”瑞安森公司办公室主任何超建回忆着这些天里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瞬间:“突然复工,什么都缺!”

“工人不够!”开发区管委会紧急面向周边乡镇招募,30多名拥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缝纫女工迅速培训上了岗。

“设备和原材料不足!”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社会征集。发布会当晚,便有2家供应商火线报了名。

眼看着生产步入正轨,日生产能力却远远满足不了前线对防护服的需求。

怎么办?“扩容增产!火神山医院10天能建成,保供应二期车间也不能慢。”指挥部调度会议上,蔺雪峰掷地有声。

2月1日,瑞安森公司二期洁净车间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工人分班作业,建设机械24小时轰鸣。2天,钢结构主体加固完成;5天,内部搭建结束;2月22日,空调机组等主要工程设备进驻;2月底,确保全面投入生产。

“静海造”初战告捷!

保住医疗物资供应是当务之急,守住“菜篮子”便是长久之计。毕竟疫战之下,群众除了关心前方战况,更关心家里的存粮能维持多久?

消毒、测温、登记、入园……在位于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园的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以下简称“海吉星物流园”)南大门,每天满载蔬菜的货车经过严密消毒和登记后有序进出。

大年初二至今,园内90%以上的蔬菜经营商户都已开始营业,每天300个蔬菜品种通过分拣、打包、装车等工序,运往静海本地、本市及京冀地区的大型超市和菜市场。

“一天运来的果蔬得有几十多吨,品种很全,供应充足,价格也很稳定。就拿这云南特产青豆粒来说,咱们批发16块钱一斤,市场上得卖到二三十块钱。”蔬菜批发商范小盼告诉记者。

作为京津冀的“菜篮子”,疫情爆发后,静海区力促海吉星物流园以最快速度恢复运营,日供货量达2500至3000吨,日库存量在2000至2500吨,保障了全市一半以上的蔬菜供应份额。

海吉星物流园总经理助理张泉表示,园区正在采取多种防控和集散机制,让来自山东、河北、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新鲜蔬菜源源不断进入京津冀市场,确保质量及价格稳定。”

“碗里有吃的,市场有售的,库里有存的”得益于“地里有种的”。

静海区“菜篮子”稳产保供领导小组组建6个指导服务组和64人专家队伍,赴各蔬菜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强化农资储备和蔬菜供给。

生宝谷物、津美蔬菜、多兴庄园……一批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响应号召力保供需,确保在田蔬菜产量达1.9万吨。

下“一盘棋”,打“总体战”。静海社会各界也不闲着,忙支援,又出征。

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选派6批共84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湖北;筹拨1500余万元,用于防疫物资购置;与8家储备企业联动,保障全区粮油肉蛋菜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组织辖区内企业募集善款达2000余万元,调配400余吨管材驰援湖北抗疫。

战“疫”,考的是战术,打的是供应,安的是民心。

复产保稳——一企一策,分类指导,优化服务

稳住了“战局”,就需逐步涵养经济社会发展。盯死“双战双赢”的目标,落实低风险地区防控策略,尽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打赢这场“总体战”的关键。

雨水节气之后,冬藏春露。

静海区大邱庄百亿道,一派嘈杂繁忙。

早上8点一过,天津友发德众钢管有限公司的15条生产线紧张启动,料场巨大的龙门吊挥动“手臂”,宛如奏起打击乐。一卷卷钢板经过冷弯成型、高频焊接、锯切等工序,只20余分钟,一根根方矩管电光火石间“出炉”。

“复工前,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制定了应急预案和复工的各类规范,备足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现在本地和春节没离津的员工一共700多人已经全部上岗,一线工人占了一半左右,全力确保生产线开动起来。”公司总经理李相东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陆续接到附近地区几笔订单,预计到3月初能恢复正常产能。

虽然暂时承受着物料、资金等原材料紧张的压力,但友发钢管集团公司已经部署全面复工复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月14日开始,集团下属第一分公司首批开始复工,按照订单加紧生产镀锌圆管,每天能发出几百吨左右,到目前已经达到每日五六千吨。”

一东一西,隔岸打擂。

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复工潮”同样火热。

2月20日上午,天津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沉寂了27天的生产设备陆续启动,135名员工准时上岗,马上就陆续接到了铁塔电池项目生产、订单车补装物料、车辆测试及设备维护等多笔订单。

企业工作人员透露,公司及早准备了充足的返津务工人员隔离间,备足了防疫物资,确保复产顺利。

“我们先后筹集了1.3万余只口罩、2900多升消毒液,园区内的17家规上企业也筹集到1.8万余只口罩、2500多升消毒液和900多个护目镜,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充足。”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照于表示,“复工潮”来临,园区强化联防联治,建立了服务指导机制。目前,园区已经有34家工业企业恢复了正常生产。

唯实求真,一企一策,精准发力。

静海区生产企业开复工工作专班加强分析研判,与企业联动对接、双向发力,稳妥有序推动企业迅速恢复全区生产生活秩序。截至目前,全区工业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758家,其中规上企业481家,规上企业复产率达72.9%。

主动对接,优化服务。按照“一企一策”要求,专班10个工作组下沉一线,指导企业实行“看板”式管理、“隔工位”生产、“点对点”服务。

一方面,积极解决防疫物资短缺、原材料供应,加强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建立疫情防控服务平台和企业用工平台,实施数据动态监管。另一方面,畅通供销渠道,与腾讯公司合作加紧建设工业企业原料数据库及产品数据库,加快搭建静海区政企互通平台。与此同时,大力推行“线下派单”机制,由区工信部门牵头构建“专人逐日入企收集问题--第一时间定向推送任务清单--有关部门快速反应”服务模式,助力企业解决复工难题,全面复产复工。

疫情防控“零确诊”,静海以实力圈粉。抗击疫情与经济发展,静海力保“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