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陈春花:年轻人,持续生长才能与世界对话

2020-02-25 08:04:21 作者:陈春花 来源:文汇报

啊2.jpg

身为大学教师,每一年新同学的加入都会让学校变得更年轻,也给老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对老师来说,最难的是与年轻人对话。如果缺少这一能力,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这也使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再回到年轻时,应该做哪些事情可以有长期与年轻人对话的能力?

“万物之中,生长最美”,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一直都呈现着多元的力量,因为其中每一个物种和存在都可以持续生长,这就是生命的魅力所在。在这个宅在家中的春天,年轻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持续生长,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对话。

保持生长,是使命的深长寓意

无论组织的逻辑或个人的逻辑,都要有一个能够回归的起点,这其实就是初心和使命。有使命才能支撑一个人和一个组织不断往前走,但同时,使命本身也要有满满的生命力和扩展空间。

真正优秀的人都会自我生长。研究中国优秀企业30年,我发现优秀企业最重要的共性,就是自我生长。人跟组织也一样,一个人之所以很优秀,也源于自我生长,而不仅仅是机遇或起点等外部因素。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一个新起点,能否变得更优秀,不仅取决于他的环境,也不仅取决于他身边的人,而主要取决于自己是否有足够好的初心和使命,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自我生长动力。

寻找对成长有益,而可能被“消灭”的因素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大”。从我个人来说,过去30年有两种东西始终没有能消灭我。

第一个想消灭我的是懈怠,比如对于写作的懈怠。我每天坚持写作,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要写作,就需要不断面对困顿、疲惫、时间的挑战,需要阅读并思考更多东西。为此,自己要主动消灭一定的睡眠、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喜欢看的电影等等,甚至还要消化有可能招来的批评。但写作的懈怠未能消灭掉我,我因为坚持写作而变得更强大。

第二个想消灭掉我的是自满。人们常常会沉迷于过去的成绩,并为此沾沾自喜。这样未来就不可能继续强大。在数字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持续学习,开放地学习,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为此,我不仅要写作和阅读思考,还要四处行走,接受新的人和新的想法带来的刺激,让自己真正常怀恐惧和忐忑之心。人一旦清醒地知道自己很渺小,很容易有局限性,那就更有动力去接受新的知识。

也许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有什么真正对我成长有益的东西,有可能被消灭掉?”当你找到了,守住了,没有被消灭,你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生长的准备是认识自己

要持续生长,就需要问自己:需要准备什么,是否已准备好了?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点,在古希腊德尔菲神殿里写着两句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此的阐述是,一个人如果不能反思自己,无法认清自己的局限性,那就不会获得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人始终有三个最根本的障碍:第一是摆不好自己对别人、对外界、对世界的关系,这在与人沟通时,会构成很大的局限性;第二个障碍是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其实不然,很多时候眼中的事实并非真的事实。人要“持续生长”就必须让自己的认知更贴近真实,缩短真实与认知之间的差距;第三个障碍就是经验,经验是对过去的总结,是静态不变的,而我们世界是变化的,当经验不变而世界改变时,经验就成了绊脚石。我们不能受限于经验,必须有能力接受变化,创造新的价值。

众所周知:性格决定命运。但是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行为决定性格,习惯决定行为,思维决定习惯。所以,只要你愿意改变思维和习惯,命运就是可以改变的。

生长中的四个心态与四个相信

不确定性和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应对自如,总能利用变化,而有些人总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要有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和挑战;第二,归零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空间去接受未来;第三,开放心态,开放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每个人都必须能与别人进行有价值的交流;第四,确信心态,仅有质疑绝没有价值,质疑之外要有自己的确信。

这四个心态对应的是四个相信:第一,相信你的上司,你的老师。太阳照到大地上,给每个人的光是一样的,但你能接受到多少,不取决于太阳,而取决于你自己。第二,相信你的伙伴。一定要相信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和陪伴的老师。第三,相信家人。你的学习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但你要相信只要你本着学习和成长的目的,他们会真诚地支持你,哪怕为此要多做一些牺牲。第四,一定要相信自己。

有了这四种心态和四个相信,潜力一定会激发出来。

融合于社会、进步和美好,更多维的改变才能成就持续的生长

同时,每个人都存在于组织之中。而组织的概念意味着:如果个人不能对组织目标做出贡献,在组织中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组织往往可以忽略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组织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组织一定要自我成长,不断淘汰落后的事物。

每一个人都必须理解组织的重要观念,如果与自己原有观念不同,你就可能需要自我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我成长的更高起点,未来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而年轻人的另一个观念革命就是,必须把自己的愿望融合于社会,融合于进步,融合于美好,而不是只关注人际间的竞争、组织里的输赢。当你停留于这些层面的时候,你的成长性就会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

最后,我想分享两句自己特别喜欢的话。一句是契诃夫的:“他种下了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后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另一句是居里夫人说的:“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既要能使我们不至于骄傲,又能使我们把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你的理想越高,你的努力就会越大,但你的理想要和现实结合,和实践结合,这样你的价值才会更大。

>>>相关链接

走出持续的成长之路,需要的改变应是多个维度

一个人真要走出一条持续的成长之路,可能需要的改变不只是心态,而更应是多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

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我第一次去埃及时看到了人类的第一个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用图书馆实现了汇聚全世界知识的梦想,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长达200年-800年,这就是地中海文明。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里,有三本书影响我很深。第一本是在中学时读的《居里夫人》,第二本是在大学里读到的《人生的盛宴》,第三本是决定从事管理研究之后读到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读完《居里夫人》,意识到无论出身多么简单、自身条件多么弱,只要你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还是会得到命运和机遇的垂青。

大学期间拓展人生观时,我读到了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己完全能够决定,如何盛装出场,去赴人生这场盛宴。

第三本书是我在转换专业,决定从事管理研究时发现了彼得·德鲁克。他的书和研究历史带给我很多共鸣。德鲁克在三个方向上帮助了我:一是如何做管理研究,并取得一点成就。他的书告诉我,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这让我过去20多年从未对研究方法产生过迷茫或犹豫。对于如何卓越,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卓越者,首先必须面对现实,现实不能用好与坏、对与错来判断,现实就是现实,你必须接受,然后从现实出发才能有所成就。

德鲁克在方向上给我的另一点帮助是管理时间。人生的长度不是由生命决定的,而是由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决定的。德鲁克在这本书里讲到,传统的管理者,时间属于别人,而有效的管理者,时间属于自己。这值得特别注意。

德鲁克给我的另一个帮助,就是学会不断地追问自己到底能贡献什么。一个人是否真正的优秀,最终取决于你能给多少人带来帮助,带来多大帮助。或者说,你能给社会进步带来多少帮助。

所以每个年轻人都要真心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第二个维度是心力

如果真要做到持久的改变,最大的挑战是你能不能持续地战胜自己,这就考验你的心力。

我参加商学院的戈壁挑战赛之后,开始认识和研究玄奘。我推崇他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努力。一个人用17年的努力去取得一部真经,然后再用这部真经去推进人类的进步。我们真的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的愿望,并在此后持续付出多大的努力,决定了你的未来。

玄奘取经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他的初心和使命不是西行,而是东归。他的伟大也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西行是为了东归。我们要不断问自己,当我们“西行”时,我们想没想过为什么?心里是否像玄奘一样,为了有一天的东归传经度人?

如果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初心和使命,那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屹立于世界,中国一定会再次成为人类文明的贡献者。也正因此,每一个人都不应停留于自己的成就,而是始终保持生长,尤其是以社会贡献为导向的生长。

作者:陈春花(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