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的家庭关系,从各自“不越界”开始

2020-02-18 05:38:17 作者:姜澎 来源:文汇

疫情防控全面启动以来,寻常人家都切入与家人朝夕相处的“亲密模式”中:同在一个屋檐下,大家足不出户,抬头不见低头见。在不少家庭,亲子冲突、夫妻摩擦有所增加,而在一些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引爆亲情关系的“导火线”也有所出现。

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别慌,这很正常!“人和人之间,本来就需要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而当下,人们因为宅在家的时间比较多,很容易在与家人的相处中越界。”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汪国琴曾经参加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潜航员心理选拔与训练。在相对狭小的室内空间,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友好相处?汪国琴给出的建议是:每一个成员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保证自己“不越界”,然后才能和家人和谐相处,进入相对舒适的状态。

物理空间大幅缩小,矛盾很容易被“点燃”

“人类从穴居时代开始,彼此之间就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共享同一个物理空间。”汪国琴说,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天性,这里的“距离”,既指物理空间的距离,也指心理距离。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豪猪理论”,大意是说豪猪晚上一起在山洞里取暖,需要一段时间磨合才能找到最佳距离,互不打扰又可以感到舒适安全。人和人在同一个物理空间相处,同样也需要磨合。而当前这样的特殊时期,对不少人来说显得有些“突然”,此前并没有如此磨合的机会。

在一家人一起“宅”生活后,家庭成员所面对的物理空间,不是指住房的大小,而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家的生活半径急剧缩小。同时,面临着疫情,大多数人的精神都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就被“点燃”。

汪国琴的一位同行坦率地告诉她,今年放寒假最初10天,同行每天都和十岁的儿子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10天以后,这对父子之间,一周开始发生两三次“冲突”;而到了最近这几天,父子俩一天就要产生一到两次“冲突”。

“原本,儿子和父亲都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今,他俩几乎成为彼此生活的全部,这就使得双方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和摩擦。”汪国琴说。

你给家人提的很多建议,其实是内心焦虑的投射

在每个人习惯的物理空间与半径减少的前提下,如果家庭中的亲密关系界限本来就不够清晰,那在这样的家庭中,亲人之间的冲突就更容易发生了。

她分析,在家庭中,有些成员提出的建议看上去是出于关心,但实质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

其实,汪国琴在培训深潜器潜航员时,就发现过这种情况。深潜器是物理空间缩小的极端情况,驾驶、副驾驶和科学家三个人要挤在一个连转身都困难的狭小空间中。深潜前,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要帮助他们互相磨合以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做好心理建设,不要“越界”。

在深潜器中,科学家主要负责科考,主副驾驶则分别负责深潜器的安全。汪国琴举例说,科学家如果经常要去关照主副驾驶“你们要注意安全”,话虽没错,但这其实就是一种越界行为——是科学家因为自己焦虑而展示出的对其他人所从事事务的一种关照。须知,在7000米以下的深海,狭小的空间又面临极限环境,这样的越界会让大家都很不自在,甚至造成各种问题。

我们共同在家庭中生活,也是类似的道理。比如,家中的厨房往往是妈妈的“领地”,子女或者配偶过去可能不会关注厨房的细节,但如今长时间“宅”家,尤其又在防控疫情的特殊阶段,对厨房里的一些细节会更敏感。当大家都对妈妈提意见时,一不小心就会被认为是“越界”,而争吵往往也就随之发生。

汪国琴的建议是,宅在家里,每个人尽量专注自己的事情,当自己想要就某些事情向家庭成员提出建议或意见时,不妨先想一想“我这是越界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就要思考自己表达的方式。家长对于子女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对成年子女的关照,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否越界;子女在孝顺父母时也要考虑,要给家人真正需要的东西,而非把自己想要的强行塞给家人。

毕竟,疫情的发展不在我们的掌控。在大家的心情都有些焦虑的情况下,每个人尽可能规律生活,更多关注别人而非只关注自己,这样就能够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也能维护更和睦的家庭关系。